|
原帖由 勁松 于 2007-5-31 13:55 發表 
請教孤城兩個問題:
1、豆粕發酵在營養方面的目的:降低抗原物質含量、獲得部分蛋白降解的產物-小肽、獲得未知生長因子(代謝產物)。請問這些目的可控嗎?
2、僅就生產小肽產品而言,酶解是否更有優勢,可控性似 ... 發酵目的:
1,獲得微生物代謝產物:菌體蛋白,糖蛋白(免疫激活劑),次級代謝產物(如,抗生素,包括廣義的,即時分解的)等.
2,分解抗營養因子(理論上的,因為大部分抗營養因子都在發酵前處理過程分解了---如果是正規發酵的話).
3,酶解蛋白等,得到所謂小肽.
那末,可以看出,與酶解相比,發酵的優勢在,1,2,或說主要在,1,因為酶解也會促使抗營養因子分解.而酶解只不過明確的起到,3,的作用.
的確,酶解工藝可控的多,似乎,更具有工業化可能性,但是,在成本上看,目前的酶解,還是先發酵后酶解的,按傳統觀念,應屬于發酵的一個分枝.
之所以業內看重酶解的呼聲還很高,其實是基于以下的考慮*(在技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