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說不錯。其實湖北作為千湖之省,具有飼養水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全省有水面積700多萬畝,100公里以上、徑流每秒5立方米以上的河流26條,水資源豐富。此外,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能為發展水禽業提供富足的飼料資源。 守著這么好的資源,肉鴨養殖卻并未跟上,這又是為什么呢。漢口精武副總余琳介紹,養鴨涉及到環境問題,鴨子離不開水,農戶養多了,如果管理沒有跟上,可能會影響當地水源;其次,鴨產品市場價格時有波動,而農戶對養鴨利潤期望值太高。 荊州小胡鴨總經理胡秀容認為,我省肉鴨養殖大多以農戶散養模式,但農戶對鴨子的疾病防控能力較弱,也使農戶養殖肉鴨的積極性不高。 這些人士進一步分析,目前我省水禽飼養方式落后,多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我省種鴨場規模小、設施落后,水禽品種混雜,品種質量參差不齊,供種不穩定;而肉鴨主要采用大棚養殖方式進行飼養,養殖設備設施落后,飼養環境臟亂差,飼養密度大,飼料轉化效率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全省水禽業的產業化發展。 鴨產業鏈 種鴨、鴨苗孵化——春江禽業、湖北鴻翔等——肉鴨養殖湖北保康綠源等——屠宰加工湖北奧信畜禽實業公司等——深加工、銷售周黑鴨、漢口精武等。 目前我省鴨產業在深加工、銷售環節發展強大,但上游的肉鴨養殖環節相對薄弱。 政府企業共養“億只鴨” 十二五將實現產銷自給自足 “我省肉鴨加工、銷售都不存在問題,所以,發展我省肉鴨養殖產業,前景廣闊”,這一觀點得到我省各大肉鴨養殖企業負責人的贊同。 省政府、武漢市政府也十分重視鴨產業,2008年具體制定了肉鴨產業發展規劃:要在三至五年的時間內,使我省肉鴨產銷量達到2億只(簡稱億只鴨工程),使肉鴨產業成為我省畜牧業的又一支柱產業。 春江水暖鴨先知,我省肉鴨養殖企業“跟上”加工企業的步伐,就在眼前。 鴨產業鏈日漸完整 去年底,武漢農業集團攜手四川新希望集團、山東六和集團共同投資6000萬元,組建武漢六和食品有限公司,與集團所屬的春江禽業公司、華中春牧禽苗孵化公司、新農泰飼料公司、艾立美科技公司等形成完整產業鏈。武漢六和達到滿負荷生產后,可年屠宰肉鴨2000萬只,提供近千個就業崗位,為1400個養殖戶增收4000萬元以上,帶動整個水禽產業鏈發展。 據介紹,武漢農業集團正在武漢市郊推廣“六提供一回收”模式:由集團提供鴨苗、飼料和技術服務等,農戶按照合同要求進行飼養,成鴨達標后回收,保證農戶每只肉鴨的毛利潤在2元左右。鴨苗一般養殖40余天即可上市,按照每年5000至10000只的養殖規模,養殖戶可實現毛利潤6萬至12萬元。 湖北孝昌鴻翔負責人介紹,該公司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五統一”服務:統一提供鴨苗給農戶,統一供給飼料,統一提供技術服務和獸藥,統一防疫,統一回收毛鴨。同時公司與農戶簽訂養殖合同,統一按保護價回收。 “十二五”將自給自足 眼下,我省畜牧部門已制訂出“十二五”水禽發展目標:到2015年,肉鴨出欄量1億只;肉鴨粗加工20萬噸,精細加工15萬噸,加工產值80億元。 省畜牧獸醫局建議,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扶持,建議增加扶持資金1000萬元,在水禽主產區的40個縣市,每縣市發展5到10萬只以上的蛋鴨小區。圍繞1-2個大型水禽加工企業,在武漢市周邊縣市,建立50個年出籠肉鴨50萬只以上的肉鴨養殖場,其中武漢市建設40個。 值得注意的是,要以武漢市“1+8”城市圈為主的漢口精武、武漢飄飄、武漢周黑鴨、仙桃德昌、孝昌鴻翔、大冶永遠等肉鴨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以武漢市“1+8”城市圈為主的億只肉鴨產業基地。提高優質、適合深加工的小體型肉鴨生產比例,提高新建大體型肉種鴨場的門檻,以達到調整肉鴨產業結構的目的。 春江禽業公司總經理王先猛認為,如果我省水禽產業鏈崛起,本地鴨成本將持續降低,在與山東鴨的競爭中不占劣勢。尤其是采購本地肉鴨,也可以節省不少物流采購成本。他預計,未來1至2年,精武鴨脖等本地加工企業有望全部用上本地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