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龍瀅 一年吃掉一億只鴨 江城百姓多愛吃鴨,喝鴨湯、吃鴨脖已成武漢三鎮的一道飲食文化風景線。據統計,武漢人一年能消費1億只鴨。 武漢精武鴨脖協會秘書長劉世平介紹,在剛剛結束的2010年,協會下各鴨脖企業的年產值,在2009年50億元的基礎上增長了20%。 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紅頌講了一個故事:一次,他參加一個全國水禽產品大會,一位北方畜牧局負責人對他開玩笑說:你們湖北人太喜歡吃鴨了,我們養殖的鴨子全被你們的企業買走了。 陳紅頌說,不是我們湖北人太愛吃鴨,而是我省肉鴨加工企業生產加工能力很強。目前,漢口精武食品工業園有限公司年可深加工鴨肉產品4萬噸;武漢飄飄、武漢德豐、湖北鴻翔、湖北??稻G源等肉鴨養殖與初加工企業年出欄加工肉鴨4000多萬只;荊州小胡鴨是一家專門加工淘汰蛋鴨的深加工企業,年可加工淘汰蛋鴨500-600萬只。 加工企業“等鴨上架” 室外寒氣逼人,室內暖意洋洋。在武漢市黃陂區武湖生態農業園,武漢市春江禽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現代化鴨苗孵化車間,一批批鴨苗接連不斷從電腦控制孵化機中孵出。 在這個我省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鴨苗生產企業,每天有3-4萬只世界王牌肉鴨——英國櫻桃谷鴨鴨苗降生。這些鴨苗有3-4成賣到省內肉鴨養殖企業,余下的賣到山東、江蘇等外地。“雖說鴨苗緊俏,可武漢精武鴨脖的鴨源,近八成來自山東”,昨日,武漢精武鴨脖協會秘書長劉世平感嘆:武漢的鴨產品加工聞名全國,養殖業卻跟不上加工業的步伐。 發出同樣感嘆的,還有湖北周黑鴨。在周黑鴨,每天的鹵鴨、鴨脖、鴨掌、鴨腸等源源不斷發往省內百余家專賣店。在全年賣出的2000萬只鴨子中,云夢、安陸、仙桃等本省的肉鴨僅占四成。 湖北周黑鴨公司副總經理郝立曉無奈地說,在龐大的需求中,他們只有向福建、江西、山東等外省采購肉鴨,填補近六成的需求空缺。下一步,他們將在湖北更多地區建立上規模的養殖小區。 漢口精武、荊州小胡鴨等肉鴨加工企業,同樣面臨相同的問題。 武漢精武鴨脖協會秘書長劉世平介紹,武漢鴨產品品牌在全國影響漸大,還是近五年來的事情。由于武漢鴨產品品牌發展迅猛,上游養殖鏈還來不及跟上。而山東等地的農產品加工產業本身就很發達,故其鴨產品的產業鏈相對完善。 按2009年全省鴨出欄7427萬只來算,即便武漢消化掉全省產量,仍有約三成需從外省采購。由此,市場也就出現“北方養鴨、南方吃鴨”的說法。 千湖之省養不好鴨? 1月7日,全省水禽產業化龍頭企業座談會在省畜牧局進行。和以往的其它農產品加工企業座談會不同的是,此次參會的省內十余家肉鴨加工企業負責人,沒有向主管部門要政策、要資金,而是異口同聲直喊:本省肉鴨供應跟不上,鴨源告急! 武漢德豐公司從2008年起進入肉鴨加工行業,企業一年能屠宰肉鴨約1000萬只左右,而去年僅加工肉鴨200萬只。該公司總裁陸順生說,“加工生產線吃不飽”。他表示,政府部門能否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戶養鴨,保證加工企業的肉鴨供應。 有人說,既然肉鴨不夠,那就加快養殖唄。 轉下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