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從武漢市水禽生物養殖現場會上獲悉,未來5年,武漢市將新建單批出籠5萬只以上的“生物床”肉鴨養殖小區100個,實現年出籠肉鴨3000萬只,屆時,武漢市75%以上的肉鴨將普及“生物床”養殖,實現肉鴨由“水養”到“旱養”的歷史轉變。 “生物床”是將微生物菌種、鋸屑、谷殼等按一定比例摻拌發酵,作為畜禽養殖舍的墊料,最早應用于日本。“生物床”中的微生物菌群,可將畜禽糞尿不斷分解轉化,減少臭味,實現養殖糞污物“零排放”。 據武漢市寧烽禽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順利介紹,“生物床”養殖肉鴨成活率達99.2以上,37天體重可達2.8千克,平均每只肉鴨少耗飼料0.4-0.5斤,節約水電70%以上,節省勞動力40%,除在育雛期常規用藥外,其他時段不需用藥。經對比,生物床養殖比水面放養肉鴨,每只可增加純利潤1元以上。同時,生物墊料使用一年半到兩年后,經堆積發酵可直接將鴨糞轉化為生物有機肥,變糞為寶。 精武鴨脖協會會長涂國華介紹,旱地養殖的肉鴨,鴨脖粗,適合加工鴨脖,且生長一個多月可出欄,產量大,效益高,武漢推廣肉鴨“生物床” 養殖有望解決武漢鴨脖企業從外地大量采購商品鴨的尷尬局面。 截至目前,武漢市共審批肉鴨養殖小區48個,已建成驗收17個,周黑鴨、漢口精武、靈星等龍頭企業正與“旱鴨子”養殖小區對接,今年底市民有望吃到本土產的“旱鴨子”系列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