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韌)水鴨、旱鴨之爭由來已久。昨日從首屆鴨脖文化節獲悉,正在實施的“億只鴨產業工程”中,八成采用引進品種的旱鴨養殖模式,二成為本地麻鴨水中放養。 精武路鴨脖聞名遐邇,但大部分用的是外地鴨。去年,武漢肉鴨出欄量1800萬只,不足本地屠宰加工企業需求1/3。鴨脖企業不得不大量從外地采購肉鴨,近七成來自山東、河南等地。 “水鴨、旱鴨各有所長”。精武鴨脖協會會長涂國華介紹,外地鴨多為旱地規模養殖,脖粗適合加工鴨脖,且生長一個多月可出欄,產量大,但肉質粗糙。本地傳統的水生麻鴨品質好,適合煨湯,但生長期較長。 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帶動農民致富,打造鴨產業鏈,去年開始,我省提出實施“億只鴨產業工程”,武漢市也出臺系列政策鼓勵養鴨,力爭3年后在武漢城市圈形成億只肉鴨養殖能力。 目前,“億只鴨產業工程”順利推進,大力推進旱鴨規模養殖。到年底,漢口精武、飄飄等鴨業加工企業年屠宰能力有望達億只,產業規模和帶動能力進一步擴大。同時,采用“公司+基地帶農戶”模式,武漢城市圈農民已養鴨3000萬只,2年后可達億只,基本滿足企業需求。 來源:長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