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使如此,仍有部分奶農不賺錢,原因在于今年成本提高,“基本上奶農養十頭、二十頭以下的就不賺錢,奶站每天收5-6噸奶以下的也夠嗆。”袁運生說。 對于奶站來說,規范經營帶來各項成本水漲船高。而對于奶農,最直接的因素來自農產品[17.84 -1.44%]價格暴漲。 黑龍江省雙城市民安村奶農何秀萍算過一筆賬,今年玉米價格每公斤從1.2元漲到了2元錢左右;秸稈的價格也由0.5元一捆漲到了2元錢,綜合算下來每公斤牛奶的成本比一年前高了約20%。 這意味著何秀萍的每頭牛吃的口糧每個月700多元,而擠出的奶也就賣個700多元,基本上沒錢賺。 2009年時,內蒙古物價部門牽頭成立了由農牧業廳、財政廳、奶業協會、蒙牛乳業[21.05 -0.47%]、伊利集團、奶農代表、生鮮乳收購站代表共同組成的生鮮乳價格協調委員會。但這沒能阻止內蒙在收購價中墊底,今年11月上中旬,最低的生鮮乳收購價2.83元/公斤,出現在遼寧,內蒙內蒙古則以2.86元/公斤位列全國倒數第二。 奶農未覺奶價高,而乳制品企業卻開始喊“虧”。 以收購價接近全國均價的甘肅為例,今年前三季度,乳制品總產量同比增長45.54%,但全省乳品行業虧損超過2000萬元。 尚未遠去的幽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獸醫產科學博士、曾在國內外多家超大規模牧場擔任負責人的張廷青認為,奶牛養殖不能一味指望提升原料收購價,“(中國)奶牛品質低是造成奶牛養殖業效益低下的主因。” 張廷青介紹說,美國農業部多年來一直使用奶價/飼草料價比值指數作為預警奶牛業效益的晴雨表,其計算原理以售奶平均價格/噸除以含蛋白質16%全混日糧平均價格/噸(玉米、大豆和苜蓿為基本組分)。一般來說,比值在2.5以下對奶牛業發展不利;2.5-3.0是不好不壞;3.0以上對奶牛業發展有利。 例如三鹿事件爆發前一年的2007年8月,美國的奶價約合人民幣3595元/噸,奶價/飼草料價比值為3.94;中國的奶價為2200元/噸,奶價/飼草料價比值為1.66。而現在,價格正好倒了個,“全國奶價均值3.07元/公斤已遠遠超過美國目前2.15元/公斤水平”。 張廷青認為,應推動低質奶牛的淘汰,這方面,“政府應承擔首要責任。” “防疫補貼、農機補貼、良種補貼、奶牛保險補貼……”袁運生隨口數出數項補貼,他認為中央政府并非沒有重視,政府為推動奶牛質素與飼養水平不遺余力,“但到了落實層面就打折扣,這是現實。” 旅歐乳品工程師施大生說,奶源是乳業的關鍵,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結構與生產工藝的實施。標準的巴氏殺菌和超高溫滅菌(UHT)要求生奶細菌含量分別不超過30萬個/毫升、50萬個/毫升,“但我國目前能夠達到30萬個/毫升的生奶產量很少;同樣,能夠滿足超高溫滅菌工藝需要的細菌基數小于50萬/毫升的生奶產量也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