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快速蔓延的奶站成了一個沒有監管的真空地帶。由于沒有一個部門掌握奶站的總體情況,在三聚氰胺事發后的2008年9月下旬,農業部不得不會同工信部、公安部、衛生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進行全國奶站專項整治行動。 其后,國務院文件規定“農業部門負責加強對奶牛飼養和奶站的清理整頓和監督管理,規范生鮮奶收購秩序”。 但農業部內部對此并非一片歡迎聲。該部在全國奶站專項整治行動中上報的一份文件中提出,“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確,很多環節如何管理沒有界定,具體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建議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對相關問題特別是農業部門的具體職責進行明確。” 奶站的管理就此半推半就地落在了農業部頭上。此后的兩年,這一死角迅速被打掃,持證規范經營的要求以及三聚氰胺危機所揭示的風險,使得部分奶站退卻。 在三聚氰胺危機的引爆地河北,河北省畜牧局2008年9月30日上報的《河北省奶站、飼料專項整治行動情況匯報》顯示,當時專項整治行動中涉及督導奶站2296個——這個數字比危機前實際運營的奶站數目已少得多,而到了兩年后的今年年底,這些奶站已剩下不到2000家。 12月1日,2010年全國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俊勛在會上介紹說,目前全國13503個生鮮乳收購站全部持證收購。 一份詳盡的奶站分布圖表終于被繪制出來,指引著農業部在今年完成了數次三聚氰胺專項檢查。 河北乳業的后三鹿時代 隨著萬余家奶站轉入持證經營,生鮮乳收購秩序開始展露新顏。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奶業)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李勝利等人于三聚氰胺危機期間曾出過一期工作簡報,顯示其時我國乳業企業的奶源來源10-15%來自規模化牧場,25%左右來自奶牛養殖小區和奶站,其余部分均來自散養農戶。 “現在散養基本不允許了。”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三鹿出事之后,河北省主抓三項工作,包括奶站規范、規模化飼養和推動企業經營管理奶站,兩年多之后,除奶站全部規范外,規模化飼養也取得很大成效,目前擁有50頭奶牛以上的養殖小區等規模飼養方式,已支撐起當地奶源的80%以上。 這自然有賴于兩年來乳業的恢復性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乳制品總產量為1935.1萬噸,比2008年增長12.9%。 增長的引擎主要依靠大乳企。袁運生說,三鹿出事之后河北的用奶缺口主要由蒙牛、伊利補上,兩家用掉了河北奶源的八成。 今年1-9月,河北存欄奶牛170余萬頭,產奶量346.9萬噸,位列全國第三,企業到奶站的生鮮乳收購價格每公斤在3.5元左右,到奶農的價格約為3-3.1元/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