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是農業部全國生鮮乳收購站拉網檢查的最后截止日期。 啟動于10月11日的這次拉網檢查工程浩大,涉及全國13500余家生鮮乳收購站,由各省(區、市)畜牧獸醫(奶業)主管部門在11月30日前負責組織本省(區、市)所有生鮮乳收購站的拉網式檢查和抽樣,12月10日前完成樣品的檢測及復議工作后,如今終于行將結束于最后一個環節——檢查總結了。 盡管最后的結果公開有待時日,但幾個主要產奶省份都在公開、半公開地披露樂觀論調,不出太大意外的話,此次檢查預計將交出一份漂亮答卷。這對于此次要求繁多的檢查來說殊為不易。 根據農業部的要求,此次檢查,對于生鮮乳收購站要求使用潔凈的不銹鋼或塑料液態乳鏟斗,采樣前要求開動機械式攪拌裝置攪拌至少5分鐘。對生鮮乳運輸車的儲奶罐,采樣前要先用人工攪拌器探入罐底,采取從下至上的方式攪拌30次以上。樣品充分混勻后,用液態乳鏟斗從表面、中部、底部三點采樣,每個點采集1升。生鮮乳樣品采集后,還要求采用保溫箱內加冷媒運輸——以保證運輸過程中保持保溫箱內溫度不高于4℃,24小時內抵達送檢測單位。 這在兩年多前難以想象。在那場導致嬰兒結石病浪潮的公共災難中,當時缺的并不是不銹鋼或塑料液態乳鏟斗,也不是運輸工具上的保溫箱,而是最基本的“地圖”——全國生鮮乳收購站分布狀況。 奶站們的兩年生死 2008年9月中旬,三鹿奶粉事發,緊接著蒙牛、伊利等乳業大品牌卷入其中,三聚氰胺危機引爆。多股力量迅速進入危機成因搜查工作,并很快將生鮮乳收購站——通常被簡稱為“奶站”,鎖定為主要肇因。 但究竟全國有多少奶站涉入三聚氰胺摻假?事件前后,官方一直不置一詞。事實上,當時眾多的“有關部門”沒有任何一家掌握這個最基本的情況:全國究竟有多少家奶站。 在2008年9月22日召開的奶站專項整治行動視頻會議上,農業部長孫政才表示:“由于奶站屬近幾年才出現的經營實體,目前國家對此既沒有專門的監管辦法,也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原料奶中間收購環節基本處于失控狀態。” 一位乳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奶站興起于2007年前后,其時,乳業公司激烈爭搶奶源,而搶奶行動多數靠奶站來實施,奶站因此遍地開花。 “工商局說,這應該由農業部管,不肯直接發工商執照。而農業部門也不愿碰這塊。互相推諉的結果,是‘三無’奶站大批涌現。”上述乳業資深人士說。 對于乳業公司甚至地方政府來說,奶站的存在,提供了一條“超車”的近道。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引進大乳業公司時,常被要求承諾保障奶源。怎么保障?就是建奶站。有奶站作為乳業公司與奶農的中間層,使得乳業公司有了一個方便的調節閥門。乳業市場好時就放松閥門、降低標準,市場不好時就關緊閥門,抬高標準。”中國奶業協會一位不愿具名的理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