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亦坦陳,“瘦肉精”是上游產業鏈中養殖環節出現問題,濟源雙匯的豬源在流通環節把關不嚴流入企業。 事實上,“瘦肉精”流向市場與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息息相關。 “抽檢形同虛設,實際上很多喂過藥的豬是可以看出來的,大部分檢查都是睜只眼閉只眼。”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雙匯這些年擴張迅猛,導致上游生豬產業鏈和企業屠宰規模不配套,再加之監管方面的漏洞,才出現這么大的問題。 雙匯集團公開資料顯示,該集團每年消化2000萬頭生豬,而其自有養豬場中規模最大的雙匯萬東牧業公司年生產能力約12萬頭,僅占其年屠宰能力的 0.4%。雙匯集團全部自建養豬場一年出欄生豬約為30萬頭,這意味著雙匯每年所需的絕大多數生豬,都來自于各種規模的養殖場,乃至農戶的散養豬。 事實上,目前,肉類加工企業自養生豬比例相對較低,自給率高的也僅占六成左右,導致大多數企業“吃不飽”,找豬、搶豬,競爭激烈。 “生豬是源頭,處于整個產業鏈上游的生產環節,大部分是千家萬戶的分散養殖,養豬戶根據各自經驗養殖,這就難以形成標準化,從源頭就埋下了食品安全隱患。源頭有問題,往下游走很難不出現問題。”九鼎德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保盈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完整的全產業鏈條的肉制品企業。”河南雛鷹農牧(52.74,-2.16,-3.93%)股份有限公司(002477.SZ)董事長侯建芳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防止“瘦肉精”出現,提高源頭的可控性,應該提高生豬規模化飼養的比例,規模化養殖廠使用的飼料、藥物都有源頭可循。 事實上,雙匯也意識到控制生豬源頭對企業食品安全生產的重要性。 萬隆強調,“下一步要調整產品結構,加大養殖業的發展,往上游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有養豬場,種豬、商品豬,下一步要屠宰場走,把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提高對產業鏈上下游安全的控制力。” 不過,“殺豬”容易,“養豬”并不輕松。 養豬容易,養好難 “其實,大部分肉制品企業不愿意投資到上游生豬養殖上。”中國肉類協會的一位專家坦言。 “投資大型的生豬養殖企業,受到資金、土地、技術等瓶頸的制約。”侯建芳表示,養豬不算難,都會養,但是養好很難。建設大型的養殖場,前期建設投資很大,收益也比較緩慢,沒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支撐,很難做好。 2009年,雙匯在河南葉縣投資建設的葉縣雙匯牧業,年出欄20萬頭商品豬,投資約2億元,相當于1萬頭豬需要投入1000萬元。 除了資金,投資大型的生豬養殖企業存在的巨大風險亦使眾多肉制品企業不愿涉水。 “其實,養豬的技術條件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人人都能養好的。”有著20多年養豬經驗的侯建芳坦言,養得差的,可能賠得血本無歸。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肉制品企業加強對上游生豬養殖業的控制,可以采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統一提供豬苗、飼料、獸藥,控制養殖的關鍵環節。 但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尷尬是,公司與農戶松散的合作模式存在“風險”。 “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必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才能不斷復制,規模化擴張。只有公司賺錢,農戶不賺錢,或者農戶賺錢,公司賠錢,都是不長久的。”侯建芳表示。 而對于此次“瘦肉精”事件,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整個行業來說或許是個好事。 “僅靠出了事一窩蜂檢查,一陣風似的監管行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次‘瘦肉精’事件的爆發可能加速產業整合,加速對落后屠宰產能的淘汰,加速上游養殖和下游屠宰走向集中。”張保盈說。 此前,商務部已表示,未來兩三年中將現有的2.2萬家生豬企業淘汰一半以上,以降低散養及小規模豬場比例,從源頭嚴控食品安全。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