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生產工業化的基本要求首先應該是標準化,其次才是規模化。而我國的水產飼料工業是首先實現了規模化(年產量達到1300多萬噸),目前難以實現標準化。 未實現標準化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實現水產養殖動物營養需求標準化,且這個現實問題還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我國水產養殖的動物種類最多(養殖種類達到100種左右)、數量最大,而且還是變溫水生養殖動物類群,其漁業生產方式還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粗放式的漁業生產方式,相應的水產飼料生產也是一種分散型的發展模式。同時,飼料原料生物利用率數據庫嚴重不足、飼料加工設備和加工技術成熟度不足,這也是導致水產飼料工業難以實現標準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營養需求、飼料生產標準化難以實現的現實下,提出飼料原料的模塊化、飼料配制的模式化就有其存在的意義,至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還只能如此。 4、飼料成本定位分析 水產飼料配方的市場化(市場營養學)、配方的模式化和飼料原料的模塊化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特點。 如何按照"市場營養學"的理念來確定水產飼料的配制要求?"市場"的含義是指市場需求和市場價格,應該包含養殖的水產品市場和水產飼料(包含飼料原料)的市場二個市場的需求和市場價格。 飼料產品質量定位和飼料產品市場價格定位的基本順序是:"飼料產品質量←飼料配方成本←養殖漁產品的品質和市場價格←漁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 養殖的水產品市場需求和市場價格已經成為左右水產飼料價格的主要因素,按照市場價值分配的合理性分析,首先要保障水產養殖戶的養殖效益獲得,以草魚養殖為例,見表1,如果按照我國草魚養殖池塘銷售價格9元/㎏計算,養殖戶的利潤、養殖成本等按照表1計算得到養殖的飼料成本為5.67元/㎏草魚。如果按照我國多數飼料的轉化效率以飼料系數1.8計算,依據表1中計算得到草魚飼料的配方成本單價為2488.5元/T。配方師就可以按照這個配方成本確定飼料產品的營養方案和飼料原料模塊方案。 二、配制模塊化目的與意義 飼料配方編制本來應該參照飼料標準和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進行,但是,飼料標準也只是一個主要營養素的框架,飼料標準不等于飼料的內在質量水平。飼料內在質量主要還是依賴飼料原料的質量和配方的技術水平。 水產飼料生產的標準化應該包含飼料營養標準化、飼料原料營養價值和可利用營養價值的標準化、飼料加工工藝標準化等。由于我國還有沒有完整體系的飼料營養指標,也缺乏完整體系的飼料原料營養價值和可利用營養價值的數據庫,所以難以實現配方編制的標準化技術。 為此,可以首先進行水產飼料配方編制的模式化和飼料原料的模塊化處理。飼料配方的模式化處理的目的是對我國主要養殖的淡水魚類飼料配方技術提供一個較為通用的參考模式,即設計不同質量水平(如蛋白質含量)、飼料配方成本梯度差異的系列配方,不同養殖種類、同種類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地區的飼料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條件選擇不同營養水平、不同配方成本的飼料配方模式。而對于有特殊需要的種類在通用模式下進行個別處理。因此,水產飼料配方的模式化主要強調水產飼料配方的通識性和共性,這在擁有100種養殖水產種類的現實下進行水產飼料的生產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控制水產飼料品種數量、有效控制飼料加工的成本,將有限的飼料成本應用于飼料質量的保障。 而飼料原料的模塊化處理首先是將飼料原料進行模塊分類,其次是將不同模塊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飼料。飼料原料模塊主要設計為動物蛋白原料、植物蛋白原料、淀粉類原料、油脂類原料、礦物質類原料等模塊,在飼料中必須包含這幾大模塊,每種模塊中固定幾種飼料原料及其使用量。 飼料原料的模塊化處理的意義在于:"飼料配方編制更加注重飼料原料的組合,而不單純關注營養指標類型和指標值是否滿足營養需要"。以草魚飼料為例,食用魚階段的飼料標準是蛋白質25%、賴氨酸1.25%,在實際配方編制時由于飼料成本的限制,25%蛋白水平的飼料中賴氨酸可能難以達到1.25%,配方師可能就會補充部分單體賴氨酸。而魚類對于沒有包被處理的單體氨基酸利用效率很低,即使配方的營養指標已經達到標準,而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如果采用飼料原料模塊化處理,在飼料配方中幾大模塊都能夠得到保障,尤其是動物蛋白原料模塊得到保障,且各模塊之間的比例協調,此時可能生產的飼料蛋白質水平、賴氨酸水平都沒有達到現有的飼料標準的要求,但實際養殖效果卻很好,其飼料產品反而具有很好的市場競爭能力。 飼料原料模塊化處理只是一種飼料原料優化組合的處理方式,其基本著眼點在于更加關注優質飼料原料的組合效果,將飼料質量建立在優質飼料原料的組合上,而不單純關注飼料中營養指標是否達到飼料標準的要求。這為以后按照飼料中設置營養標準"上限"積累經驗和基礎資料,以便改變目前設置營養指標的"下限"的現狀。營養標準設置上限的意義在于,對飼料產品質量控制是以市場調節來進行的;在規定的營養指標"上限"以下,各飼料企業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市場的需要設置自己的飼料標準,不同飼料產品的設計更加重視飼料產品的內在質量,提高飼料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其飼料產品對養殖環境的壓力也會減小。而目前的營養指標"下限"設置的弊端就在于,對飼料產品質量控制是以營養指標來進行的,為了達到指標值,飼料企業可能使用低質原料、甚至加入非蛋白氮,其結果是營養指標達到了,而飼料內在質量較差,飼料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弱,甚至出現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