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組合效應的實際應用 如上所述,因動物種類、飼養水平、飼料種類、配合比例、加工調制和判定指標等因素不同,組合效應的種類和大小雖有不同,但飼料組合效應是普遍存在的。飼料組合效應不是一個純理論問題,實際生產中,由于不注意飼料組合效應而造成的潛在經濟損失是十分驚人的。在家畜飼養實踐中,飼料組合效應的理論及技術在以下兩個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形成系統組合型的營養調控技術 根據系統科學原理充分發揮及利用營養措施之間、非營養措施之間以及營養措施與非營養措施之間的多種正組合效應,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某些負組合效應,形成具有一定優化目標的整體營養調控模式。比如在利用秸稈養畜時,適量補飼可發酵氮源和可發酵能源、利用過瘤胃蛋白質、實行青飼催化性補飼、控制原蟲數量等營養調控措施,可激發和充分發揮飼料之間的正組合效應,對動物營養系統進行整體的營養調控。同時通過精料配方優化設計,控制精料補飼水平,少量分次飼喂或與秸稈混飼和調控飼料加工粒度等措施,也可消除和控制飼料之間的負組合效應等。 (二)日糧優化設計 一方面應激發和利用正組合效應的調控作用,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還不能忽視負組合效應給生產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損失。這是作為日糧優化設計必須通過的一項技術檢查。這樣就可使所設計的日糧配方或混合精料配方,在營養決策方面真正能達到優化的目標。 隨著對飼料組合效應的深入研究,今后不僅會對動物營養學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動物營養調控理論和技術也將具有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