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7][color=red]PPT文件已發到下載區![/color][/size]
原作者:趙敏博士,海大集團
報告內容
魚的體色變化案例
魚體色彩的生理學基礎
調控和影響魚體顏色的因素
人工調控魚體顏色的途徑和方法
魚體體色調控的營養學方法
二、魚體色的生理基礎
魚皮膚的特點
魚表皮沒有角質化,反射率很低,可以清楚的看到表皮下的色素細胞
色素細胞上方有一層膠原狀物質,結構像角膜;可保護色素細胞,可加強透光
魚類的色素細胞
按顏色分類分成六類
黑色素細胞(Melanophore,呈黑色)
黃色素細胞(Xanthophore,呈黃色)
紅色素細胞(Erythrophore,呈紅色)
虹彩色素細胞(Iridophore,呈彩虹色,藍色、
銀白色或金黃色)
白色素細胞(Leucophore,白色、灰白色)
藍綠色素細胞(Cyanophore,呈藍色)
色素細胞的形態
魚體顏色改變
不同的色素細胞在魚皮膚中的組合分布使魚表現出不同的顏色和花紋
生理學變化:色素細胞內色素體的快速運動完成(快速變化)
形態學變化:色素細胞的形態和密度變化完成(長期變化)
魚體色素細胞中的色素
魚體中的色素主要有黑色素(黑色素體中)、類胡蘿卜素(其它色素體)、蝶啶和嘌呤
魚體可以合成黑色素,但不能從頭合成類胡蘿卜素
類胡蘿卜素分成兩大類,其中葉黃素類在魚體內沉積效果最好
在魚體內起作用的葉黃素類主要包括蝦青素、黃體素和玉米黃質
魚體對色素的代謝
紅鯉型:將黃體素、玉米黃質代謝轉變成蝦青素
甲殼型:將β-胡蘿卜素、黃體素和玉米黃質轉變成蝦青素
鯛 型:不能完成色素轉換代謝,只可直接積累蝦青素
[[i] 本帖最后由 勁松 于 2007-2-6 16:47 編輯 [/i]]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