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舍環境控制是指為了克服氣候和生產過程中產生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建立有利于豬健康和生產的環境條件對豬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環境控制措施的應用,可最大限度地節約 飼料能量,最有效地發揮家畜的生產力,為均衡地獲取優質低值產品創造條件。一些畜牧生產發達的國家,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高,在生產中已廣泛使用環境控制舍。我國多年來生豬生產一直以散戶為主,從2000年開始,散戶的飼養規模才開始逐漸下降,到了2010年,散戶每年提供市場大約2.9億頭商品豬,仍約占總數的46%[1]。由于散戶與規模化養殖狀況并存,造成目前飼養條件參差不齊,各種類型豬舍(環境控制舍,普通舍等)并存的局面。保育豬是指從斷奶到70日齡(或體重達25千克)的仔豬,保育豬體重小,抗寒能力差,對環境溫度的要求高;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消化能力弱、易感染疾病,這期間還要經受離開媽媽獨立生活、飼料來源從依賴母乳到獨立采食、疫苗的注射等幾個大的應激,這些因素使得豬的保育期成為豬的生命周期中最危險的時期。為了使斷奶仔豬能夠克服應激,健康的、快速的成長,順利地度過保育期,需要給仔豬提供細心的呵護,優質的飼料,清潔舒適的環境。保育豬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育肥豬的飼養效果,據報道,保育期末,體重每增加一千克,將會使屠宰體重多增加2-4千克【2】。在決定生產成績的品種、飼料、免疫、及環境的四大因素中,在前三項都基本相同前提下,環境的差異對生產成績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根據保育豬的生理特點,對保育期豬舍進行環境控制,它的措施主要包括給保育豬提供適合的豬舍類型、防寒與采暖、通風換氣、合適的飼養密度等。本文就以上幾方面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進行綜述。 一、不同豬舍類型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 豬舍有封閉式,開放和半開放式等幾種不同的類型,保育豬體重小,抗寒能力差,對溫度的要求高,國外有人試驗在半開放式有墊草、封閉式采暖和不采暖、無墊草豬舍飼喂13-31千克保育豬,半開放式有墊草空氣氣溫-6.7℃時,封閉式豬舍內采暖的溫度22℃,不采暖、無墊草為10℃,半開放式有墊草的豬舍飼養的保育豬平均日增重比不采暖,無墊草和采暖豬舍低2.5%,每日采食飼料比不采暖,無墊草多9%,比采暖多19%,每1000千克飼料獲得增重比不采暖,無墊草低14%,比采暖低20%。試驗表明半開放式豬舍內雖然增鋪了大量墊草,小豬的平均日增重仍比封閉舍內的小豬慢,而且飼料利用率大大降低【3】 。在寒冷地區保育期間為了獲得好的生產成績須為保育豬提供可采暖的封閉舍。 二、豬舍的防寒與供暖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 豬舍的防寒與供暖是相輔相成的,防寒做的好,保溫的效果好,供暖才能獲得好的效率。保育豬由于發育尚不健全,體溫調節能力差,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很低,低溫可導致其下痢等疾病的發生或者被凍死,據杜俊成[4](2005)對某大型 養豬場保育豬群死亡率與季節關系的進行統計調查,發現冬季低溫對保育豬群死亡率影響最大。我國國家標準《規模豬場環境參數及環境管理》GB/T17824.3-2008規定保育豬舍的適宜溫度是20-25℃,因此保育豬舍需要供暖才能達到此溫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試驗研究更傾向于把仔豬腹部適感溫度作為改善保育豬環境控制的重要措施,試驗結果顯示采用供暖的方式提高保育區地面的溫度,使仔豬腹部感到舒適,這與單純提高舍內溫度相比,更有利于保育豬的生長發育,降低腹瀉發病率,改善飼料利用率,提高生產成績。萬熙卿等[5](2005)在保育舍內進行水暖控溫技術與傳統土煤爐加局部紅外燈保溫措施的效果進行比較,水暖控溫舍在保育舍控溫區的地坪溫度控制在30度(離地坪1厘米處測得),舍內溫度16度以上,經同期3批近胎次(2-4胎)保育仔豬的生產比較,采用水暖控溫保育技術比采用傳統土煤爐結合紅外線燈保溫措施,仔豬在生長表現及外觀表現上均有明顯優勢,腹瀉指數下降81.75%;生長速度提高10.40%;育成率提高3.1個百分點;飼料利用率改善5.82%;能耗成本下降65.77%;每頭保育仔豬綜合收益新增18.5元,經濟收益可觀。莊慶士等[6](2006)選取415頭母豬所產的日齡相近的10批3756頭保育豬。進行網床上地熱飼養與常規網床和地面飼養試驗,結果表明,斷奶到70日齡的保育豬,冬季在網床上地熱飼養平均窩活9.12頭,70日齡平均個體重27.1(25.80-28.30)千克,仔豬發育均勻,在3756頭保育豬中無一僵豬。每頭平均耗料34.50千克,其中顆粒料12.87千克,粉料21.64千克,料重比為1.26。而常規網床飼養和地面飼養保育豬效果為70日齡體重25千克左右,料重比為1.18。張忠杰等[7](2011)采用地面輻射采暖方式與不采用地面輻射采暖方式飼養300頭保育豬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試驗期末試驗組平均體重較對照組高13.04%、成活率比對照組高6.2個百分點、慢性胃腸炎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料重比比對照組低5.7%。在我國很多豬舍沒有集中供暖的設施,采用局部供暖的方式, 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閻宏等[8](2001)在塑料暖棚中進行有、無簡易暖箱飼養保育豬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暖箱的試驗組與無暖箱的對照組相比,仔豬成活率提高20%,發病率降低16.6%,平均日增重增加22.8克。 三,濕度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 豬舍的水汽主要來源于豬體表和呼吸道蒸發的水汽,舍內飼養管理用水、糞尿蒸發的水汽,進入豬舍的外界空氣所含的水汽等,在溫度適宜的范圍內,舍內空氣的較高濕度對家畜的影響不太顯著。但在低溫時,高濕(相對濕度大于80%)會加劇冷應激,豬易患感冒、風濕癥、關節炎、腸炎 下痢等疾病,同時飼料轉化率、生長速度也會下降。常溫下,高濕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滋生,使豬易患疥癬、濕疹等皮膚病,常使飼料墊草發霉,易發生飼料中毒等對健康不利。低濕可導致豬舍內灰塵增多,特別是在喂干料的情況下,會使飼料粉末飛揚,在低濕高溫的條件下,由于水分的過量蒸發,易使豬皮膚和外露粘膜組織干裂,皮膚落屑,從而降低皮膚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而在低溫低濕時,豬易患皮膚病和各種呼吸道疾病。豬舍適宜的濕度應在65-75%。在冬季給豬舍采取了保溫措施,通常會增加豬舍內的濕度。低溫加高濕會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和生長,因此在保溫的同時更要防潮。在需要的地方,給保育豬舍的床上墊草,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防潮選擇。既可以節省能源,又可以防潮、改善舍內環境。墊草可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保暖,墊料的導熱性低,冬季在導熱性高的地面上鋪以墊草,可以顯著減少畜體的傳導散熱。據測定,當外界氣溫為-38度而舍內氣溫8度時,墊草內的溫度為21度,仔豬臥上非常暖和[3];二是吸潮,墊料的吸水力可達200%,可吸收大量空氣中水汽,有利于降低冬季舍內空氣的濕度。 三、通風換氣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 在現代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動物被限制在固定的環境中,動物生產產生的水汽和留在畜禽舍的動物糞便會產生不同形式的有害物質,包括氨氣、硫化氫、甲烷、二氧化碳、臭氣以及粉塵和微生物等,這些氣體在畜禽舍聚集到一定的程度不僅對舍內的動物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還對飼養員的健康有害。氨氣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易溶附在豬只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上,使其黏膜充血、水腫,引起結膜炎、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高濃度氨氣通過肺泡進入豬只血液,可引起中樞神經麻痹、中毒性肝炎和心肌損傷等;低濃度的氨氣長期作用于豬,可導致豬的抵抗力降低,從而造成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生產力下降。國外有研究表明,當豬舍NH3濃度超過76 mg/m3。時,仔豬的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當豬舍NH3濃度 為38~57 mg/m3時,仔豬清除肺部細菌的能力下降[9]。我國國家標準《規模豬場環境參數及環境管理》GB/T17824.3-2008規定保育豬舍、哺乳仔豬舍NH3上限定為20mg/m3. 硫化氫具有惡臭的氣味,易溶附在豬只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上,對其產生強烈刺激,引起呼吸道炎癥和眼炎。豬只表現出流淚、咳嗽癥狀,支氣管炎、氣管炎發生率很高,嚴重時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腫。長期處于低濃度硫化氫環境中的豬,體質變弱、抵抗力下降、增重緩慢;硫化氫濃度較高時,豬會出現怕光、喪失食欲、神經質、嘔吐、腹瀉等癥狀。有試驗表明,豬舍內硫化氫的濃度超過10mg/kg時,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受到影響[10] 。二氧化碳雖然無味、無毒,但若其含量過高,氧氣含量則相對不足,會使豬只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增重緩慢、體質虛弱等慢性缺氧癥狀,此時,豬只易感染慢性傳染病。我國國家標準《規模豬場環境參數及環境管理》GB/T17824.3-2008規定保育豬舍、哺乳仔豬舍CO2濃度上限定為1300ppm.長期處于CO2濃度為2 000~ 9 000mg/kg較處于1 000~3 000 mg/kg環境中的豬,易發生呼吸道疾病[9]。在寒冷季節,保溫與通風換氣會產生矛盾,畜舍通風換氣的效果既取決于畜舍的保溫措施,也取決于舍內的防潮措施和衛生狀況。特別是保育豬對溫度的要求高,因此既要注重豬舍的保溫,還要注重通風換氣。高增月等[11](2007)試驗,在寒冷季節在保育豬舍內采用熱風爐供暖和用采用火爐取暖二種供暖方式進行對比,試驗保育舍的溫度提高1.1℃,差異顯著(P<0.05)。CO2濃度降低36.01%,差異顯著(P<0.05),NH3濃度降低22.22%,差異顯著(P<0.05),熱風爐和定時換氣風機相結合,可以大大改善豬舍內的空氣質量。試驗保育舍和對照舍相比,冬季采用熱風爐后,平均育成率提高5.27個百分點;平均日增重提高30.67%;料肉比下降13.26%。熱風爐采暖在提高保育豬的育成率和日增重,以及降低料肉比方面效果是十分明顯. 四、飼養密度對保育豬生產效果的影響 飼養密度指的是畜舍內家畜密集程度。飼養密度直接影響著畜舍內的空氣衛生狀況,密度大、舍內氣溫高,濕度大、灰塵、微生物和有害氣體的數量多。密度的大小還影響著家畜的如爭斗、起臥、采食等各種行為。但并不是飼養密度越小越好,豬屬群居動物,適宜的飼養密度使豬之間互相競爭,可以增加采食量,從而促進豬的生長發育。據英國利物浦大學長期觀察,隨著飼養密度的增高,豬的采食行為拖長,睡眠時間縮短[3]。殷宗俊等[12](2000)對保育豬進行不同飼養密度條件下觀察豬的生長表現(采食量、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和行為表現 (咬斗次數、站立活動和臥息時間等)。結果表明隨著每頭豬占地面積幅度0.91平方米養活到0.39平方米,其平均咬斗次數增加(1.87-5.24次),站立時間也呈增加的趨勢(28.3%-44.2%)。各組間頭增重和日增重差異不顯著,但是頭均面積0.39平方米的組,豬只之間相互侵犯行為較嚴重,站立活動時間長,日增重和飼料轉化效率較低。鄭飛燕等[13](2002)對飼養密度大小對保育豬前期生長效果進行觀察,不同飼養密度組在保育前期階段的平均日增重與料肉比差異不顯著,但是飼養密度大的組仔豬發病次數增多,密度影響了仔豬對疾病的抵抗力。有人根據實驗結果,對豬的飼養密度提出如下方案見表1[3],這個方案是在集約條件下得出的,要求采用良好的飼養管理制度。如果粗放飼養,密度自然要低一些[3]。 表1豬的飼養密度 豬別 | 體重(千克) | 地面種類及每豬所占面積(米2) | 每欄頭數 | 非漏縫 | 局部或全部漏縫 | 斷奶仔豬 | 4-11 | 0.37 | 0.26 | 20-30 | 仔豬 | 11-18 | 0.56 | 0.28 | 20-30 | 18-45 | 0.74 | 0.37 | 20-30 |
五、小結 我國地域遼闊,緯度跨度大,不同的地區,因氣候不同,豬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針對豬舍的環境控制就要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生產條件下,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協同,共同來影響豬的生產力和健康,因此為保育豬提供好的環境,能夠使保育豬安全度過保育階段,并使它的生產潛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