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綜合國際上一些產蛋雞營養研究的結果來看,不論紅雞還是白雞,都在進行換羽再生產。換羽的前提是后備母雞的飼養標準要高的多,在飼料成本高的前提下,一只后備母雞的成本接近30元,在生產普通商品蛋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有經濟利益的選擇。
2、飼養環境上,在從籠養向非籠養過渡,或者是飼養密度的降低,不論從動物福利或者降低死淘率的經濟利益角度來考慮,仍然是有利可圖的選擇,如果育成雞的成本高,死淘率高的損失是占比很大的,需要認真考慮。
3、蛋雞的育種選擇使得產蛋母雞自身的體重非常低,而產蛋數量和蛋重都在持續的增長,從國內的飼料水平來看這樣的生產性能是不可實現的,需要對蛋雞料的飼養標準重新認識。從一些國家新近的飼養標準來看,產蛋雞三階段的能量標準分別為 2900kcal/kg、2850kcal/kg、2800kcal/kg,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4、在保證生產性能的前提下,需要考慮最佳經濟效益配方模型的建立,單位畜產品的成本=飼料轉化率×飼料單價,這在目前的玉米和豆粕的價格都很高的情況下,需要重視。國外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值得借鑒。
5、從國內的雞蛋消費來看,品牌蛋將會是主流消費品,我們以前的普通商品蛋的產品品質實在不敢恭維,就像白羽肉雞一樣,在消費者的心理上幾乎是陰影,這作為行業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現在就需要著手來做。如果拿國外的普通商品蛋來比,這樣的蛋品質比我們的品牌蛋還要好。
歡迎討論。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