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我國玉米產量超過稻谷383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主要作為飼料糧的玉米,產量超過水稻、小麥等口糧,折射出中國人膳食結構的重大轉變。
盡管玉米連年增產,但在專家們看來,未來若干年里,玉米可能是中國需求缺口最大的糧食作物。從飼料糧到廣泛用于日常生活,看似可堪大任的玉米仍面臨不少問題。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李建生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禾谷類作物中,玉米是惟一的年種植面積和總產保持連續增長的作物。他認為,就長遠而言,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更多的是來源于飼料糧。
2010年,全國肉類、禽蛋、牛奶、水產品產量分別比2003年增長23%、18.5%、105%、31.8%。同期,飼料用糧消耗玉米,由1800億斤增至2400億斤,增長33%。
“與水稻、小麥不同,玉米深加工后的產品被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化榜表示,玉米經過加工,可以變成淀粉、酒、油和味精,從湯到罐頭、奶油到沙拉醬、蛋糕,再到方便面,都有玉米的身影。玉米的用途遠不止食物,還能做成燃料酒精、紙和布等。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從2000年起,我國玉米年需求量平均增加7.3%,至2015年我國人均玉米需求量為207公斤。以現有13.6億人口為基數,到2015年我國玉米需求量將達到2.8億噸。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撰文指出,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玉米消費總需求量將在4400億斤左右,玉米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個別年份甚至會出現產不足需的情況。
李建生擔憂,“如果我國不能繼續提高玉米產量,勢必需要大量進口。”玉米增產,反映動物性食品攝入的增加,或許是個可喜的信號,但與此同時,大豆、小麥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正大規模受到壓縮。“豆退苞進”,是否會帶來另一種形式的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國家對玉米、小麥和大豆種植都以托市收購或臨儲收購進行支持,單從政策層面來說,對小麥的支持甚至超過玉米。如今多地棄種小麥和大豆,改種玉米,更多是由于市場的選擇。
李國祥介紹,這幾年玉米價格上漲比較快,產量比較高,比較效益明顯提升。“在河北,現在種1畝玉米純收益大概在1000元,種小麥大約500元,大豆也就兩三百元,畝效益差別非常明顯。”“雖然大豆依賴進口可能給豆油、豆粕價格帶來不穩定因素,但在耕地有限、需求強勁的情況下,這也是無奈之舉。”李國祥說,玉米主要用作飼料,現在居民消費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動物性的食物,玉米價格如果上漲,必然帶動肉禽蛋奶價格上漲。相比之下,玉米對糧食安全的作用大于大豆。
來源:糧油市場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