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近些年,中小企業的盈利空間正在遭遇全方位的擠壓,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飼料加工企業12 291家,同比減少1 321家,下降幅度為9.7%。2010年全國飼料加工企業10843家,同比減少1448家,下降幅度為11.8%。預期今后幾年內,中小飼料企業的倒閉潮將會更大,迎來“杯具”時代。
“杯具”原因之一:行業門檻提高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進現代飼料產業體系建設。按照“提高門檻、減少數量,轉變方式、增加效益,加強監管、保證安全”的原則,大力發展優質安全高效環保飼料產品;鼓勵飼料生產企業競合,建立飼料行業誠信體系,推行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強飼料資源開發利用,著力構建安全、優質、高效的現代飼料產業體系。
產業環境的變化,導致行業門檻提高,進而影響一批企業被淘汰,將是“十二五”期間中小飼料企業面對的首個“杯具”原因。
“杯具”原因之二:飼料行業進入高成本時代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家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隨著原料市場與國際接軌,可以預期,飼料行業的人力成本將逐漸抬高,原料也會進入高成本時代。尤其是當下國內外通脹形式嚴峻,國家不斷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更助推了飼料企業的人力、原料、資金等一系列成本的全面上升。雖然飼料企業不情愿,但現實的情況是飼料行業已迎來高成本時代,而企業只能面對。
“杯具”原因之三:飼料產品利潤率逐漸下降
對比20世紀八九十年代,現在的飼料產品利潤率已經明顯下降,而且這種趨勢并未削減。中小飼料企業不要抱有這種趨勢會反轉的心理,過去的好時光不會再有,作為一個基礎的加工業,隨著產業的發展,產品利潤率的下降回歸是個客觀規律,這個過程將一直延續到產業的整合基本完成。屆時,飼料產品的利潤率才會穩定,并會有所回升。
“杯具”原因之四:上市的飼料企業越來越多
從新希望、通威、中牧股份、正虹這些老牌的上市飼料企業,到近年的天康、天邦、正邦、大北農、海大、金新農、唐人神等新上市的飼料企業,加上禾豐、雙胞胎等將要上市的飼料企業,這些企業的上市,顯示出,隨著飼料行業成熟度的提升,其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特點將逐漸顯現并占據主導,飼料行業已進入資本時代。可以預期,隨著飼料行業的發展,會有更多的飼料企業謀求上市。
對于中小飼料企業而言,這些大中型飼料企業的上市是他們的一個杯具。這個杯具不是因為他們缺少上市企業的資本平臺,不能批量生產“富翁”,而是因為這些企業在上市后,在業績壓力下,有強大的擴張需求。由于飼料行業的市場容量已處于穩定的增長期,上市飼料企業的擴張將主要依靠搶占其他飼料企業的市場,在資本的力量面前,中小企業將成為狩獵的對象。
“杯具”原因之五:客戶越來越“挑剔”
從最初的質量合格,到物美價廉,到售后服務,到全程保姆式服務,在飼料行業完成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養殖終端的客戶也是越來越“挑剔”。
這種“挑剔”其實是養殖終端成熟的表現之一,同時能促進飼料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需要提倡的好事。然而,由于中小飼料企業的資源有限,其所能提供的服務是有限度的。例如,六和集團“龍頭企業+政府+銀行+擔保公司+養殖場+保險公司+養殖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八位一體模式下的對養殖戶貸款、建舍、飼養管理、產品售賣、歸還銀行貸款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務,不僅中小飼料企業提供不了,就是大型飼料企業仿效也有難度。
當客戶越來越“挑剔”時,中小飼料企業吸引客戶的注意力也就越來越難,這種“挑剔”達到一定程度后,中小飼料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面臨縮小的窘境。
每逢行業轉型階段,總會有一批犧牲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小飼料企業不僅對于我國飼料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對我國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不能改變在這次行業的整合大潮中,相當一部分中小飼料企業被洗出局的“杯具”。在筆者看來,對于中小飼料企業而言,在這樣的“杯具”時代,當結局不可避免時,如何華麗轉身才是最重要的。
華麗轉身,解放思想最重要
飼料行業的大企業都是由小企業做起來的,沒錯,是這樣,可那時飼料行業沒有大企業,而現在大企業一大把。
產業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拿過去的經驗演繹未來的發展,南轅北轍尚是小事,浪費了華麗轉身的機會才是最可惜。
今后的飼料行業,還會出現由小企業長大的大企業,必竟百年企業總是極少的,只是這個概率相比一二十年前,則要大大降低。不要去想你會是那個由小企業長成大企業的“幸運兒”,如同500萬彩票,總會有人中,但很難會是你。
轉身一:換方向
飼料生產領域熱鬧非凡,是業內典型的紅海。如果中小飼料企業沒有“降龍十八掌”那樣的核心競爭力,要在紅海中有所作為,難度極大。因此,主動退出紅海,另尋藍海,應是中小飼料企業的理性選擇。
飼料畜牧業的互聯網化仍處于起步階段,是這樣的一個藍海。
飼料畜牧業的信息集成服務才剛起步,是這樣的一個藍海。
規模化養豬屬于政府鼓勵和扶持的領域,中小飼料企業若投身養豬還具有技術和資金優勢,也能算是個藍海。
……
如果眼光放到行業外,藍海會更多,而這也正是行業外資金很少進入業內的主要原因。
藍海并不是沒有或者很少,只是中小飼料企業熟悉了生產領域,讓其進入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難免忐忑,最終,選擇性失明也就成了主流。
轉身二:傍大款
背靠大樹好乘涼,如果中小飼料企業念舊,仍然想在熟悉的生產領域發展,傍大款是種務實的選擇。
傍大款中時機很重要。時機把握的好,會成為大款的“寵兒”;把握不好,即使傍上了,也只是被大款收留,二者相差很大。另外,中小飼料企業如果決定了要傍大款,就要快速出手,讓自己在“二八年華”時搞定這件事,而不是等到40歲已經成了半老徐娘才要把自己出手。
中國人有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情結,這也是中小飼料企業如果傍大款要過的思想關。其實,陜西石羊集團、山西大象訪華團、河北興達集團、合肥華仁農牧集團這樣的地方龍頭企業不也“傍”上了六和集團,中小飼料企業傍大款,一點不丟人。
轉身三:結伙伴
如果中小飼料企業既想在生產領域繼續發展,又不想傍大款,那么把自己定位成代加工基地和飼料車間,與養殖終端或者需要代工的飼料企業結成緊密型的戰略伙伴關系,也是一種途徑。如何緊密?股權合作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這樣利益綁在一起,會容易長久。
不過,市場雖然有“結伙伴”模式的空間,但由于這種模式對雙方的默契、志同道合、胸懷等有更高的要求,其實操作不易。
結語
中小飼料企業面對“杯具”的時代,糾結之外,應積極尋求華麗的轉身之道,堅守,只會慢慢的讓企業衰老和失去活力。
“杯具”時代,其實只是對中小飼料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雖然是“杯具”,但“杯具”中也有著機遇,關鍵的,還在于企業能否更好、更快的解放思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