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發

樓主 |
發表于 2010-9-8 15:09:5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節 麻醉
一、麻醉的概念及分類
(一)麻醉概念 是指在施行外科手術時,利用化學藥物或其他手段,使動物的知覺或意識暫消失,或局部痛覺暫時遲鈍或消失,以便順利進行手術的方法。
(二)麻醉的分類
二、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利用 某些藥物有選擇地暫時阻斷N末梢,N.F以及N干或脊髓的沖動傳導,使其分布或支配的區域暫時喪失痛覺的一種麻醉方法。 優點:簡便,安全,便于操作 (一)藥物 1. 鹽酸普魯卡因:此藥毒性小,顯效快,作用時間短,一次量可維持0.5—1.0h左右(因其能使組織中的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藥,常作浸潤麻醉或傳導麻醉,本品穿透力弱,不宜做表面麻醉。浸潤麻醉時,可按每 250—500ML量加入1ML0.1%腎上腺素以加強普魯卡因的作用和利于止血。 浸潤麻醉的濃度為0.25-0.5% <1% 傳導麻醉的濃度為2—3% 大家畜一次限量<2g 成人一次量<1g 不能高壓滅菌,只可煮沸滅菌
2. 鹽酸利多卡因 顯效快,組織穿透性好,其作用介于普魯卡因和丁卡因之間 ,一次給藥量可維持1h以上,2%以上濃度有較強的穿透力和擴散力。
浸潤麻醉:0.25—0.5%;表面麻醉:2—5%;傳導麻醉:2%,可耐反復高壓滅菌和酸堿作用,成人一限量為400mg。 3. 鹽酸丁卡因 (1)毒性強,比普魯卡因強12—13倍,一般不用作局部浸潤麻醉。 (2)穿透性好,作用時間長,比普魯卡因強10倍,多用于表面麻醉和N干阻滯。 眼部表面麻醉:用0.5%;咽喉,氣管,尿道等處用1%。成人一次限量40—60mg。
(二)局部麻醉方法
1. 表面麻醉 利用局麻藥的組織穿透作用,使其透過粘膜,阻滯淺在N 末梢,稱為表面麻醉,常用利多卡因和丁卡因。 眼部(結膜、角膜):0.5%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用藥點滴,一般每隔5分鐘用藥一次,共滴2—3次。 鼻、口腔、咽喉、直腸粘膜等:1—2%丁卡因,2-4%利多卡因,涂抹或噴霧。 尿道:同上。注意:因吸收藥物快,劑量減少,防止發生毒性反應,氣管和支氣管亦如此。
2. 局部浸潤麻醉 沿手術切口線在皮下或深部組織分層注射局麻藥,阻滯組織中的N末梢的方法,稱局部浸潤麻醉,常用藥物為0.25—0.5%普魯卡因。進針時,針頭的斜面緊貼皮膚,斜面的一部分進入皮內,即可注藥,使皮膚表面產生一桔皮樣隆起,稱為皮丘。然后從皮丘進針,向皮內、皮下分層注射,這樣可以減少疼痛。濃度宜低,面積宜大,加壓注入張力性浸潤,使局麻藥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每次注藥都要回抽注射器內芯,或采取邊注射邊推進穿刺針的方式,防止將麻醉藥直接注入血管內,引起毒性反應。 分直線浸潤麻醉、菱形浸潤麻醉、扇形、多角形、深部組織麻醉。
3.傳導麻醉 在神經干(叢、節)的周圍注射局麻藥以阻滯其傳導,使其所支配的 區域無痛,稱傳導麻醉或阻滯麻醉。 優點:以少量的麻醉藥產生較大的無痛區,效果好而安全。但是必須熟悉局部解剖,不能刺傷神經及附近的血管或臟器。神經往往與較大的動脈靜脈伴行,所以部位很重要。 1)眶下神經傳導麻醉:在眶下孔內進針,眶下孔在第一臼齒背側2-3cm處。 2)角神經傳導麻醉:在額骨外側緣,角根與眶上突連線的中點,緊靠額骨進針。靠前神經有分支,靠后有動脈伴行。 3)肋間神經傳導麻醉:在肋骨的后緣與髂肋肌的外緣相交處,(即過髖骨結節向前作的水平線與肋骨后緣的交點)垂直進針。滑過肋骨后緣向深部推進0.5—0.7cm,注藥10ml,再退到皮下,注射等量的藥液以麻醉背側皮下 。注藥時需左右轉動針頭,擴大浸潤范圍。 4)腰旁神經傳導麻醉:在一、二、三或四腰椎橫突末端前角、后角、前角或后角針刺破皮后,繞過末端邊緣,刺到其腹側注藥10ml,然后退到皮下注藥5-10ml。 5)生殖股神經封閉:在背最長肌外側,3-4腰椎橫突之間,距背正中線5—8Cm處進針,以55—60度的角度刺向椎體,觸到椎體后,退2-5mm(深約6—9cm),注2—3%普魯卡因20-30ml,或用0.5%普魯卡因30ml,加青霉素50萬單位注射。 6)會陰神經傳導麻醉:坐骨弓的最低部位注入3%普魯卡因20ml針頭插入1.5—2.0cm,藥液注入皮膚和筋膜之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