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95%][tr][td] 中關村———在這個占據中國科技、教育、文化以及高科技產業制高點的“中國硅谷”,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醞釀并創造著傳奇。
作為傳奇之一,大北農以一種歷史沉淀的厚重感,像一座時鐘一般按著自己的節奏從容前進。在IT成為高科技產業主流的中關村,大北農的存在與發展是中關村在中國農村事業上的一個傳奇……
大北農現象:科教興農的奔騰洪流
中國農村的廣闊天地間,有一股洪流,靜悄悄而又轟轟烈烈、充滿激情與使命。這股金色洪流奔騰在960萬平方公里中國版圖上,正在逐漸改變著中國農村的面貌。這股洪流就是大北農5000多名大學生員工以及著名農業專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千千萬萬參與、幫助、支持大北農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一支面向廣大農村的隊伍。他們給農民帶去最前沿的農業科技知識,他們給農民帶去最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他們給農民帶去安全優良的飼料、獸藥、種子、農化產品,他們舉辦各種科普培訓班,他們帶去各種農業圖書,他們帶去《大北農技術與服務》報,同時還帶去了5000多顆真誠的心。
5000多名大學生對于9億農民而言,每名員工服務16萬農民顯得有些不成比例;5000名熱血青年對于2800多個縣來說每個縣平均不足兩個人似乎也顯得有些單薄;但5000人絕對是一股力量。大北農沒有分散這些力量,而是將這5000多個科教興農的員工部署在戰略要地,他們首先重點選擇1000個重點縣來發展,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的各種宣傳媒介和講課場所,并取得當地政府的深度支持,進行技術與產品知識的宣講,與農民進行互動。他們的目的不是簡單功利性地讓農民朋友購買大北農的產品,而是讓農民學好科學,通過大北農的產品實現豐收、實現富裕。
許多農業專家說,大北農的5000名大學生的作用遠遠超過上世紀60年代上山下鄉中50萬人的作用,原因是他們帶去了農業的新技術、新知識與新產品,這些構成了農業發展的基礎。顯然,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農村而言,大北農這種面對面的推廣與宣傳是十分有利的,這將大北農的精神實質與企業使命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廣大農民。更重要的是,5000名的員工都是學農的知識分子,來自農村,學農并獻身農業,他們和農村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正是這種親和力使許多農民,尤其是嘗到甜頭的農民成為大北農的義務宣傳者,成為義務的農村科普員。
大北農社會效益、自己的與農民們的經濟效益結合的做法給中國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思路,難怪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朱麗蘭說,自己應當早一點發現大北農,這種新時代的“上山下鄉”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業知識經濟的潛力。正是大北農的現實作用,許多專家被吸引到這個隊伍中來,通過大北農的企業運動尋找著農村發展的最佳模式。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將大北農的5000多名科教興農員工所引起的變化、效果與思考稱為“大北農現象”。
大北農現象,是很有沖擊力的一個現象。“南京飼料工業博覽會”上,邵根伙博士的報告專場前人頭攢動,目的只有一個,想親耳聆聽大北農總裁邵根伙博士的演講。大北農現象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05年11月15日,大北農集團高級副總裁邱玉文隨國家主席胡錦濤赴西班牙出席了“首屆中西工商企業高峰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親切接見金色農華首席玉米育種專家許啟鳳教授……
制造了大北農現象的5000名知識分子的隊伍會不斷壯大,邵根伙博士說,2010年這支隊伍將會達到10000人,服務的地區將覆蓋中國所有的縣。
大北農模式:科技與創新的思想主題
大北農現象不是憑空出現的。由于大北農的產品與技術確實處在前沿并且十分適合各地農村,各地政府對于大北農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科教興農運動十分支持。而且大北農又組成自己的專家隊伍,占領農業技術成果與產品轉化的高端與上游,這就使大北農成為一個有使命感、有思想、有戰略的高科技農業企業。這些思想與戰略就構成了“大北農模式”。
早在1999年,大北農就成立了企業研究院———大北農農業科技研究院,目前,研究院由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動物營養與保健技術中心、作物育種中心、種豬育種中心和農業應用化學研究中心組成。科研人員總計300多人,其中有20名博士和50名碩士,并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合作。這使大北農一開始就占據了產業的高端,從而具有行業的號召力。今年年初,大北農農業科技研究院被國家四部委聯合認定為“首批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同時,舉資1000萬的“大北農農業科技獎勵”經過嚴密的甄選,不斷發現和推廣各地專家的新的農業產品技術,并由大北農對各項技術成果進行產品轉化。“大北農農業科技獎勵”發放四屆以來,共收到申報項目952項,項目涉及農業的各個領域,申請人也來自全國各地,既有德高望眾的老教授、老專家,也有才思敏捷、朝氣蓬勃的年輕學者。如今已有66個項目、60多位專家獲得獎勵。
為了使技術完全轉化為生產力,大北農建立了遍布全國的科普服務網絡。網絡結點就是各地的分公司,網絡的神經末梢就是大北農縣級服務站、大北農專營店。大北農的網絡運作是5000多名農業知識分子們,利用他們來自農村的天然優勢,和農民打成一片。大北農通過獎學金和聯合辦學的方式,建立了中國農民大學,在各地農業高校成立了大北農學院、大北農班,大北農的專家們到這些單位來講課,這些學生可以到大北農實習,畢業后成績優秀的可以安排到大北農工作,正式上班之前要到大北農發展學院進行企業文化和生產實踐的培訓,變成一個標準的大北農人。正是通過這些運作,解決了大北農擴張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問題,并且也為各地學院解決了就業問題。
顯然,大北農的經營思路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完美地得到結合,通過資金的社會運作最大化地放大了市場作用。從人力資源角度,它將專家和大北農新農業知識分子們結合起來,使技術原創、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市場經營連成一體,難怪被各界稱為“大北農模式”,并使邵根伙博士一舉獲得“中關村十大優秀企業家”稱號。
大北農文化:第一才是成功的境界
大北農在行業中處在領先的行列,但“第一精神”卻是大北農永遠的追求。大北農把“科教興農,爭創第一,共同發展”作為企業的核心理念。大北農企業文化是以邵根伙為代表的創業者們在艱難的創業過程中不斷總結升華而來的。創業之初,邵根伙與員工們一起同農民打成一片,正是在這種實踐中,總結出大北農的經營模式———成為農民的朋友、老師或者學生,將農民最需要的產品送到農民手中,讓農民不再成為信息時代的落伍者。這種“全面服務”的模式成為大北農服務市場的惟一模式和最終最根本的模式,大北農的其他經營方式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文化也產生在這個基礎上。
工作上,大北農公司的員工沒有等級區分,大家把企業稱為學校,把同事稱為同學,把領導稱為老師,把工作稱為作業,把工資稱為助學金,同時公司積極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鼓勵員工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2005年,大北農分別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進行合作,針對集團中高層領導舉辦的“百名總經理、技術經理MBA班”已全面展開。
大北農的明天:國際一流的農業科技企業
未來的大北農人將始終堅持“科教興農”不動搖,2010年,大北農將發展成中國一流農牧科技企業;將達到由50名博士、100名碩士和10000名大學生組成的優勢團隊,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2020年,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美元,大北農將走向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建立大北農國際的事業機構,成為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農業高科技企業。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在這個充滿希望、機遇與挑戰的世紀,中國農村的發展是中國最大的發展后盾。如果說20世紀,農民力量的參與讓中國迎來了新中國;那么,21世紀,農民的力量會更深刻地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必須釋放農村的力量。
大北農正通過自身企業行為的努力釋放著這種力量。這種力量會將大北農推向企業發展的頂峰,這種力量的開發與釋放會成為大北農對中國的最大貢獻。
[/td][/tr][/table]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