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06年引進自然養豬法,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示范、推廣,在棗莊、泰安、淄博等地取得顯著成效,這對解決養豬造成的環境污染、推動養豬業健康發展,堪稱一場健康革命。 自然養豬法作為一項在不斷研究中的新技術,本報將進一步關注,廣大讀者有什么疑問和要求,可繼續聯系本報。 ——編者 1.自然養豬的來源 幾千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農民素有采集諸如草皮、秸稈、新鮮土等材料作為牲畜墊床的習慣。目的是用以稀釋糞尿,往往是相隔較長一段時間后才清理這些被污染后的墊料,集中起來用以漚制糞肥。這種做法也許就是當前自然養豬業的雛形。 同我國農民一樣,在日本民間長期以來也使用厚墊料養豬。從1992年開始,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專家教授就開始對厚墊料發酵的土著菌和相關養豬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起基本的技術規范,被廣泛地稱為厚墊料養豬技術。韓國趙漢圭先生充分吸收日本幾位專家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農業概念,較全面地概括了自然養豬的關鍵技術。目前,日本自然農業協會、山岸協會、鹿兒島大學以及韓國自然農業協會都在大力推廣和應用這項技術。 2.山東自然養豬的探索 為探求解決當前養豬業主要面臨質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環境治理的“三大難題”,我省科研人員一直進行著探索,20世紀90年代,以山東農業大學李鐵堅教授為首的農業專家們也經過多年總結國內外農村養豬技術,改進和創立了投資少、見效快、造價低的“新式大棚養豬法”,也叫“懶漢養豬法”。該法由于采用了墊料本身的自然背景菌種,達到了一定效果。 2006年下半年,根據省委有關領導關于“加快研究和推廣自然養豬法,以惠及山東廣大農民”的重要批示。在省財政的支持下,我省啟動了“自然養豬技術研究和推廣”項目,在泰安肥城和棗莊薛城建立試驗點,對新興的微生物發酵自然養豬技術(以下簡稱“自然養豬”)在育肥等階段的應用方面進行系列研究。通過1年多試驗研究和推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12月10日,已建自然養豬豬舍的場戶有350余戶,發酵床面積14余萬平方米,存養生豬9萬余頭,預計年底前可出欄生豬近18萬頭;擬建自然養豬豬舍有近800戶,預計建設發酵床近50萬平方米,預計可存養生豬40余萬頭。自然養豬示范區域覆蓋全省幾乎所有市地。2007年10月16日,項目專家組及示范場戶40余人在棗莊召開了“全省清潔養豬座談會”,對自然養豬階段性試驗研究及推廣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確認該法完全可以在山東大力推廣,并總結了一套適合山東氣候特點的利用微生物發酵厚墊料養豬的自然養豬法。 3.自然養豬模式的本質 自然養豬的本質是活用生物資源,解決養豬生產面臨的難點問題。在圍繞養豬業的生態系統中,飼料作物是生產者,可以利用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把太陽能第一次以生物能方式固定到生態系統中,為動物提供植物性食品;豬是消費者,以生產者的產品為最初食物來源,通過自身的轉化,可以生產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的產品肉等;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是分解者,利用動物糞尿、植物體及其他有機物為食,使構成有機成分的元素和貯備的能量通過分解作用又釋放到周圍環境中去;同時能將人類和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質轉變為可利用的產品,能夠富集分散的營養物質.并進行轉化和濃縮。該三大功能類群以食物營養關系所組成的食物鏈、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飼料作物→豬←→微生物,它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主要路徑,是自然養豬的基礎。發展自然養豬就是將微生物在養豬生態系統中的被動、隱性作用主動化、顯性化,從而形成生物圈的良性循環,生生不息,有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 4.自然養豬的現有育肥模式和技術原理 當前自然養豬的現有基本飼養模式是在舍內設置9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墊料坑,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利用菌種(取材當地的土著菌種或商品菌種)對墊料進行發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環境,抑制和分解有害細菌和病毒;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實現糞污零排放;糞尿加速了墊料微生物的發酵,產生熱量,保證豬只能正常越冬;恢復了豬只的拱食習性,采食發酵產生的菌體蛋白,成為豬只的補充料;墊料較長時間(一般2~3年)清理一次,成為高檔有機肥料;整個飼養過程對外達到零排放、無臭味、無污染。 現有模式的基本技術原理是:一是利用空氣對流和太陽高度角原理,因地制宜的建設豬舍;二是利用生物發酵原理處理糞尿,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三是利用溫室和涼亭子效應,改善豬只體感溫度;四是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強豬只抗病力,提高了飼養效率和豬肉品質。 5.自然養豬的優點 通過試驗顯示,自然養豬的優點可簡要概括為“三省、兩提、一增、零排放”。 三省(省水、省料、省勞力)。自然養豬節省用水75%~90%,僅豬只飲用、墊料表面濕度保持、滴水降溫用水;豬拱食菌體蛋白,改善腸道環境,提高飼料轉化率,可節省精飼料10%-15%。僅喂料、翻扒墊料、清掃飼喂臺、調整濕度用工,無需清糞,可節省勞力30%—50%,一個人可以飼養500~1000頭肥豬,100~200頭母豬。 兩提(提高抵抗力、提高豬肉品質)。豬只恢復自然習性,恢復了拱食和沙浴的生物習性,應激減少;采食菌體蛋白,抗病力增強,發病率減少,用藥減少。豬肉肉色紅潤,紋理清晰,肉質提高。 一增(增加養殖效益)。自然養豬可節約用水、用料、用藥等成本100元/頭;利用農業廢棄物,如鋸末、稻殼、花生殼、玉米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均可作為墊料原料加以使用,通過土壤微生物的發酵,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統計表明每10平方米的發酵床可以使用一畝地的玉米秸稈,這也為秸稈處理,美化城鄉生態環境提供了另外一條比較好的解決途徑。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三種效益的結合。 零排放(無污染,實現糞污零排放)。自然養豬豬場內外無臭味,氨氣含量顯著降低,在養殖環節提前消納了污染物,實現了糞污的零排放。 6.現有自然養豬模式與傳統養豬的區別 一是變雙環節投入為單一環節投入。傳統養豬法是“養豬生產”后再進行“糞污處理”,而自然養豬很好地將“糞污處理”前移到“養豬生產”環節一次解決,減少了投入,改善了生產,對外實現了糞污零排放。二是墊料坑管理,不用水沖糞,恢復了豬只的生物學特性。改變了傳統養豬使豬只長期在水泥地面上生活的現況,設置墊料區和水泥地面的飼喂區,豬只可選擇自己休息、運動的區域,能夠拱食菌體蛋白。三是簡化了工作內容,減少了勞動量,體現了對工作人員的福利。自然養豬不用沖洗圈舍、不用推運糞便,舍內空氣清新,每天僅從事飼養、清掃飼喂臺和調整墊料等簡單工作,工作不再臟、亂、累,效率明顯改善。四是節約資源。大量節約用水、用料、用藥、用工等資源,體現了生態文明。 綜上所述,自然養豬技術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解決了現有養豬業的難點問題,完全可以推廣利用。但同任何新技術一樣,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還需要給予系統的研究,為其配套更全面的技術措施。業者要用嶄新的角度去審視,不要簡單地一棒子打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用實際效果說話。 三大關鍵技術 突破自然養豬法 (一)菌種。現在山東有兩種墊料菌種:一是土著菌種,二是商品菌種。土著菌種就是利用本地原料,在落葉和腐殖質豐厚區域采集原液,稀釋成500倍,再滲入糖飴或小麥粉,攪拌均勻后進行擴大培養成菌種。現在的商品菌種有日本的洛東菌種,市場上都可以買得到。 (二)發酵床。發酵床分地下式和地上式兩種。在地下水位比較低的地區,提倡地下式發酵床。這種形式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厘米,填滿制成的有機墊料,再將仔豬放入,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發酵床。這種發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經制成的有機墊料即可。墊料原料可選擇鋸末、稻殼、谷殼、米糠、玉米秸稈、花生殼及樹葉等。目前已知最好的幾種組合如鋸末+稻殼、2/3花生殼+1/3鋸末等。制作要求有透氣性、保水性、一定的微生物營養源。 (三)豬舍建設。豬舍的建設必須保證冬季盡可能多的陽光照射墊料,以提高菌種發酵效率,同時做好保溫和通風工作;但夏季陽光直射面積應盡可能小,糞尿發酵處理得當,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暑降溫措施。陽面保溫卷簾高度以冬天為準。天冷時可用薄膜覆蓋,夏天又可以利于通風,豬舍內分隔為發酵區(墊料區)和水泥地面。 山東省準備下一步由點到面進行推廣。首先在科技人員和養豬示范戶中普及,就一些技術細節,將通過報紙等媒體的宣傳、辦培訓班、編寫教材、制作技術光碟、技術巡回指導等形式進行推廣。 作為一項新技術,山東省有些技術方面需進一步探討完善:一是加強對發酵菌種的系統研究,制定土著菌種采集技術標準;二是研究適合山東環境的場舍模式和規模;三是繼續開展墊料篩選試驗;四是進行豬肉質量的測定,制定自然養豬法技術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