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有好幾家西南地區做小肽原料的廠家到我們公司推銷各自的小肽產品,從外觀、細度、氣味等反面看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但他們大都宣傳說自己的產品是發酵生產的小肽,都說自己產品的酶解程度很高,小肽含量如何如何。并給我們提供了樣品和檢測方法。由于我們廠一直十分關注新型原料的開發和使用,對原料質量的掌控和非常認真。因此針對這些廠家的樣品都按照他們的方法進行了檢測。
氮溶指數(TCA-NSI)檢測方法在下面,檢測的基本原理是:
第一步,先用三氯乙酸和離心的方法沉淀出不可溶蛋白,然后再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溶液中可溶蛋白(即可溶性小肽)占總樣品的百分含量C1。
第二步,用凱氏定氮測定樣品中的總蛋白C2。
第三步,用 可溶性蛋白的百分含量C1/總蛋白的百分含量C2 ,得到氮溶指數(TCA-NSI)
但。。。。。。。。。。結果卻令我十分費解,我們一共對3家產品進行了檢測,得到的C1(可溶性蛋白)的值卻驚人相似:31.25%、31.26%、31.26%。而所測得的粗蛋白值C2在46.5%~47.0%不等。其中一個的氮溶指數(TCA-NSI)=31.25%/46.72%=66.89%。其他的兩個樣品的氮溶指數(TCA-NSI)結果也和這個結果相差不多。
我比較納悶,雖然我們公司的品管部門的檢測十分認真負責,但畢竟是三個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而且是發酵產品,其發酵分解的程度也不會標準統一到這樣一個程度吧:可溶性蛋白31.25%、31.26%、31.26%。要真是這樣我還得真為我們國家飼料行業而高興呢。
單從粗蛋白含量上來看,使用的應該是高蛋白脫皮豆粕,具體的生產過程和工藝我們沒有見到,也不得而知。但是單從結果上來看,確實讓人很奇怪。雖然之前我也見過這個檢測方法,但我個人開始懷疑這個檢測方法和計算公式存在一定問題,懷疑我們所得的這個C1值31.26%是一個常數,也就是試劑反應所得的結果,或者是按照該方法測任何蛋白原料,至少是豆類產品都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所以我們用該方法對豆粕進行了化驗,可結果卻令人失望,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只有20%左右遠低于31.26%,根本不是我們原先設想的那樣。
于是這矛盾便產生了。我搞不懂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三家沒有任何關系的原料生產企業,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檢測結果驚人一致的樣品。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呢。所以在這里要請教各位高人,幫忙分析一下,究竟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附錄:氮溶指數(TCA-NSI)檢測方法
發酵大豆蛋白中小肽的測定
1、原理:
利用三氯醋酸作蛋白質沉淀劑,將發酵大豆蛋白中的蛋白質和肽鏈較長的肽沉淀,并將其中的短鏈小肽用酸溶解出來,經過濾、離心、消化、蒸餾,測定其蛋白質含量,并以其占樣品粗蛋白質的百分數來表示含量。本方法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大豆肽粉標準(QB/ T 2653 -2004)基礎上修訂而來。
2、試劑及儀器:
1)100ml燒杯;
2)10ml,50ml移液管;
3)干過濾裝置;
4)半微量法或全量法粗蛋白質測定的試劑和裝置;
5)15%三氯醋酸溶液;
6)4000 轉/ 分鐘的離心機。
3、方法:
準確稱取樣品6克于100 ml燒杯中,準確加入15 %三氯乙酸溶液50 毫升,混合均勻,靜置5 分鐘,以中速定性濾紙干過濾,棄去少許初始濾液,將濾液轉移至離心管,在4000 轉/ 分鐘下離心10 分鐘,準確移取其上清液10ml于消化管中,按半微量法(消化后定容至100ml,準確移取其中10ml進行蒸餾)或全量法粗蛋白質測定方法測定其粗蛋白質含量。同時做空白試驗、測定樣品的粗蛋白質的含量。
4、結果與計算:
小 肽%(半微量法)=(V1-V0)×C×6.25×0.014×10×5÷m×100%÷cp×100%
小 肽%(全量法)=(V1-V0)×C×6.25×0.014×5÷m×100%÷cp×100%
式中:
V1--餾出液消耗鹽酸標準液的體積,ml;
V0--空白試驗消耗鹽酸標準液的體積,ml;
C--鹽酸的摩爾濃度,mol/l;
6.25×0.014--蛋白質轉換系數;
m--稱取樣品質量,g;
cp—樣品的粗蛋白質含量,%。
重復性: A)、每個試樣的兩個平行樣間允許相對偏差為其算術平均值的10%,以其算術平均值上報結果;
C)、所得的結果是指小肽占粗蛋白質的百分含量。
因其中含有無機氮,測得結果應減去無機氮,見非蛋白氮的測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