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今秋大豆豐收,但黑龍江農民紛紛表示明年不想種大豆了。原因何在? 黑龍江省今年大豆有望獲得豐收,畝產比去年大為增加,但記者在黑龍江富錦市采訪時卻發現,即便是產量增加、收入提高,農民也紛紛表示,明年將放棄種植大豆:“今年大豆一晌地好的能打六千來斤,是這幾年以來最好的情況。我已經種了六七年大豆了,馬上就要改水稻了。改的成本一畝三百多塊錢左右。”記者:“改的多嗎?”農民:“改得多!富錦去年是90萬畝,今年是110萬畝,新改的面積是20萬畝。” 豐收了,收入增加了,卻依然無法激發農民的種植熱情,即使付出每畝三百塊錢的改造成本,農民仍然決定要改種水稻,究竟問題出在哪里?黑龍江富錦市種糧大戶李向軍告訴記者:“大豆價太低了,290多塊錢一袋,水稻現在能夠達到一塊四。一畝地(大豆)也就能剩兩百多塊錢,還是好地,次的也就是一百多塊錢,水稻一畝地能掙四百。” 據了解,這樣的情況在我國大豆產區并不鮮見,由于沒有進口數量限制、低關稅、使國外低價轉基因大豆蜂擁而入,對我國的大豆產業造成嚴重沖擊。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告訴記者:“由于進口大豆大量、低成本、價格異常波動的沖擊,導致國內豆農的種植效益降低,使得中國大豆產業處于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進口大豆最大的優勢是價格優勢,有定價權,它的豆粕和豆油已經占據了國內90%的市場份額。它控制的是一個市場體系。” 專家表示,糧食的需求、油脂油料的需求、飼料的需求依托于國際市場的產品,一旦價格暴漲,將會沖擊國內糧食價格。因此,振興國產大豆,成為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