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日出臺了最新的《乳品安全標準》,給乳制品行業帶來了又一次洗牌的契機。
由于新標準中強化了對“巴氏奶”和“常溫奶”在標識上的區分,業界普遍認為以光明、三元為代表的“巴氏奶”和以蒙牛、伊利為代表的“常溫奶”兩大陣營將再一次上演博弈好戲。 乳業資深人士王丁棉表示,隨著新標準的公布,各家乳品企業生產的液態奶,將得以明確標志“鮮牛奶”、“純牛奶”和“復原乳”。這種標識上的嚴格區分,對于直接由鮮奶加工成的巴氏奶企業有明顯利好。“可以說 ,一直困擾巴氏奶企業的‘禁鮮令’基本解除了。” 所謂“禁鮮令”的說法,來自于2004年年底頒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禁鮮令”中規定,巴氏殺菌乳不得在包裝上出現“鮮”字樣。 而這一點,曾經引發“巴氏奶”企業的強烈反彈,并導致相關條款實施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認為, 光明、三元等巴氏奶企業有望借助明確后的標識,進一步獲得市場認可。但申銀萬國食品行業分析師王鵬也補充表示,雖然巴氏奶板塊受益,但從目前不到50%的城市化階段,以及冷鏈配送力量的發展情況來看,常溫奶空間仍在。 而新的標準另一個指向很可能是,奶源再次成為乳品企業投入和競爭的“高地”。 根據新標準,以后液態奶的原料——“生鮮奶”的質量規定將進一步嚴格。不僅首次對收奶環節的農藥殘留和獸藥殘留檢測作了規定,還首次出現了對生鮮奶“體細胞”含量標準的明確規定,這被王丁棉描述為“中國乳業的一大進步”。 資料顯示,體細胞含量是反映生鮮奶質量的標準之一。在此次出臺《乳品安全標準》中,生鮮奶的體細胞數規定每毫升不得超過100萬個。 據悉,目前除上海地區外,對于生鮮奶在體細胞方面的檢測實行得很少。申銀萬國食品行業分析師王鵬認為,此次新規的實行,將讓上海的城市型乳企體現出優勢,而草原型乳企則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指標控制上加大投入,對奶農也會形成一定壓力。中投顧問陳晨也認為,伊利、蒙牛等常溫奶企業必須加大技術升級和產品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