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生物飼料添加劑產品技術發展的目標與對策 1、飼用氨基酸 (1)微生物重要飼用氨基酸的代謝組學研究,為氨基酸代謝工程研究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這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它直接決定我國在中長期目標內擁有多少發展氨基酸的話語權; (2)重要飼用氨基酸微生物代謝工程平臺技術研究; (3)加快缺門品種研發,應用重組DNA技術和代謝工程技術解決氨基酸合成代謝瓶頸,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4)研究生物化工技術解決產品發酵周期長、分離提純技術落后、產品收率低和質量不高問題。 2、飼用酶制劑 (1)重視新基因資源發掘、建庫和源頭創新研究:利用我國地域廣闊、生態多樣性與特異性條件加強新的微生物和基因資源開發研究; (2)建立平臺技術解決飼料酶性質的共性問題: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技術、生化工程技術研究解決飼料酶耐高溫、耐酸性、耐胃蛋白酶水解研究共性技術難題; (3)發揮已有優勢重點突破:選擇少數有基礎的重點酶種—(營養型、功能型、環保型)—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產酶水平、降低生產和應用成本; (4)加快相關配套新技術如發酵技術、分離提取技術、保護技術等研究; (5)進行酶技術移植與交叉研究,建立飼料酶應用平臺技術。 3、飼用肽類產品 (1)高起點高目標定位:國內外飼用肽類產品技術差異不大,根據已有基礎條件,選好切入點有望取得國際水平成果; (2)共性平臺技術建設:建立以生物技術為主的飼用肽類產品的研發共性平臺技術; (3)產肽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構建:利用DNA重組等技術,通過生物細胞的發酵或培養來直接表達出目的抗菌肽,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活性肽是發展方法; (4)優化表達和分離純化技術:應采用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等手段研制針對性更強的寡肽產品及其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技術。 4、飼用微生態制劑 (1)研究建立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有針對性篩選、改造動物微生態目標菌群的遺傳基因的共性平臺技術; (2)研究建立動物微生態目標菌群功能性指標測量與評價的無菌動物模型系統; (3)研究優良動物微生態菌種低成本產業化技術和活菌保護技術; (4)突破幾種重要寡糖生產的關鍵酶應用基因工程改造和生產的關鍵技術,實現這些重要寡糖生產酶和相應寡糖的低成本工業化生產技術; (5)研究明確不同微生態產品之間生物學關系和微生態產品與動物微生態之間關系; (6)建立國家飼料微生物菌種標準實驗室(中心)和建立飼料微生物菌種鑒定的標準程序。 5、飼用植物提取物產品 (1)建立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現代分離科學與技術,實驗與工程,設備與工藝體系; (2)強化動物代謝組學和對應的植物提取物響應研究; (3)建立以藥效成分為核心節點的組合化學與組合方劑學網絡(層次、連接與系統); (4)建立來源于藥用植物以藥效成分為核心的組合化學庫和組合方劑庫; (5)創新植物提取物藥理學研究,嘗試建立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動物應答代謝網絡。 6、重視和規范飼料新產品的安全性評估、質量標準和知識產權建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致力于替代傳統飼料抗生素的努力中,不可以指望依靠以上單一產品能夠畢其功于一役,往往需要多種產品或措施的交替或配合使用,同時還需要飼養措施甚至產業政策和專業法規的積極配合、跟進與傾斜支持,這或許是生物飼料添加劑發揮作用、回避飼料抗生素弊端的實事求是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