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狂基因序列分析不能代表血清學關系 偽狂犬病進行基因序列分析只代表親緣關系,不能代表血清學關系?,F在流行毒與與國內某疫苗毒株從基因角度分析是最接近的,但臨床上免疫該毒株疫苗后效果并不是最好。因為序列分析不能說明保護性。疫苗的保護性除了與疫苗毒株有關以外,還受佐劑、生產工藝、純度等因素影響。應該重點分析保護性蛋白的變化,也就是氨基酸的變化。PRV的gB基因(主要免疫原性基因)有四個抗原位點,發生嚴重變化的是第一個位點。這個位點有三個氨基酸發生缺失,結果導致21個氨基酸發生變異,所以導致在血清學上發生了大的變化。 目前市面上的疫苗主要以bartha-k61為主。豬場一定要用gE基因缺失的疫苗或滅活苗。但是基因缺失的多少和疫苗的效果沒有直接的關系。疫苗弱毒打入機體進行有限繁殖,引起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粘膜免疫。基因缺得越多,增值能力就越差,疫苗的效果可能反而變差?;蛉笔Ф嗌僖幸粋€平衡點。 在VERO細胞上,我們對疫苗毒和流行毒做了一些平行培養表明: 1.不同野毒株在同一個細胞上培養滴度最高差100倍以上。說明臨床中流行野毒決定復制能力的基因存在變異,導致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豬場引起的癥狀不一樣。 2.不同Bartha疫苗株最高差100倍以上。這說明不同廠家的bartha株之間決定復制能力的基因也是存在差異的。疫苗注射豬體內后,毒株在豬體內增殖多少不一,所以臨床上同樣是Bartha株疫苗,但免疫效果不一。 疫苗的選擇 現在很多豬場選擇疫苗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含量。如用檢測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偽狂犬疫苗含量的方法選擇疫苗,其實這是認識的一種偏差。含量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有的疫苗含量低,免疫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疫苗到體內會增殖,增殖的量可能更大。疫苗的純度,病毒株,佐劑都會影響。最終要看疫苗的效果。如果除了含量以外,其余所有的工藝都完全沒有誤差,那含量就是唯一因素。例如口蹄疫疫苗里完整病毒粒子越多,它的疫苗效果肯定越好。口蹄疫疫苗在生產過程中要經過滅活,滅活過程中,原來疫苗含量都是10微克,滅活完成后完整病毒粒子可能還剩下8微克或者6微克,但是蛋白檢測還是10微克,檢測結果和免疫效果肯定不一樣。所以說滅活工藝的影響非常大。而偽狂犬卻不同,它是活苗,不用經過滅活階段。疫苗的考核就是效果。最科學的選擇是:選擇幾種疫苗來免疫,每種免疫5頭豬,三個星期檢測抗體,選擇抗體水平最高的疫苗。因為產生的抗體越高,維持的時間就越長。目前,檢測對野毒的中和抗體是評價PRV免疫保護力的最好方法。 案例分析:湖南某豬場,規模120頭,流產100頭。母豬、公豬陽性,中和抗體檢測高。剛斷奶的仔豬gE抗體陽性,屬于母源抗體。40-50日齡逐漸轉陰,中和抗體逐步下降;55-63日齡gE抗體轉陰,中和抗體為0。育肥階段的育1、育2仍有陽性,中和抗體是0(如表1)。說明這些階段不是野毒感染引起的陽性。育3群gE抗體陽性,中和抗體非常高,說明育3感染野毒。監測發現此豬場同時存在變異的偽狂和變異的藍耳,導致豬場出現非常嚴重的流產,所以偽狂犬和藍耳病盡量不要同時出現。 這是監測的某豬場gE抗體,有一個是陽性的,使用的國產苗,綜合抗體在0-4倍(如表2)。母豬中和效力在4-8倍。保育豬中和抗體在0-8倍(如表3)。 這用的是清偽靈,母豬的中和抗體在8-256倍(如表4)。證明不同廠家疫苗效果不一。選擇疫苗,就要用同樣的豬,免疫不同的疫苗,監測中和抗體水平,再選擇最好的疫苗。 原標題:中和抗體是疫苗選擇的關鍵因素,含量不是決定性因素 來源:碩騰豬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