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13家企業、員工2500多人、年飼料銷量近50萬噸,在中國高端水產飼料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粵海始終秉承低調、穩健的風格,不張揚、不冒進,在中國飼料行業快速發展、水產養殖行業加速產業化的20年中,她好像一個潛行江湖的隱形大佬,在不經意間,完成了自己樸實而又精彩的綻放。
湛江,雷州半島,美麗的海濱城市,是一個海洋大市,有著幾十萬畝蝦塘,有著數不清的海水網箱,海水養殖、水產飼料、水產品加工方面領先全國,流傳著許許多多海的故事;而廣東粵海飼料集團二十年前誕生在這里,書寫著海的傳奇。
如今的粵海已發展成旗下有13家企業(其中8家飼料企業)、員工2500多人、年飼料產銷量近50萬噸、年產值30多億元的大型企業,在中國高端水產飼料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粵海始終秉承低調、穩健的風格,在水產飼料界默默耕耘。不張揚、不冒進,在中國飼料行業快速發展、水產養殖行業加速產業化進程的這20年中,粵海好像一個潛行江湖的隱形大佬,在不經意間,完成了自己樸實而又精彩的綻放。
動蕩行業中,穩健的代名詞
粵海身上嶺南人低調、扎實的作風恰與跌宕起伏的行業現狀相應成趣,穩健、求實的經營理念成為其歷經行業潮起潮落時的減震器,她始終錨定在自己的規劃與目標之內,面對行業動蕩也多了一份自信與從容。
粵海,立足南粵,放眼四海。與北派的飼料集團相比,粵海具有典型的廣東人性格:低調、務實、勤懇。
粵海飼料集團監事會主席李積偉認為,粵海的發展速度和現在的狀態,他非常滿意,20年來,陪伴粵海經歷著飼料行業的起起伏伏:“水產飼料是高風險行業,特種水產飼料更是如此,穩健、踏實的發展,是粵海能夠有今天這樣規模的重要保證。”
事實正是如此,回顧水產養殖行業過往的20年,頗有波瀾壯闊之感。從1993年開始,流行性病毒病開始從南到北席卷我國對蝦養殖業,一度繁盛的斑節對蝦養殖產量下降3/4;1996年,蝦病開始緩解,1997年,以廣東為代表的華南養蝦集群開始崛起,到了1999年以后,隨著大規模育苗和淡化養殖的成功,南美白對蝦養殖迅速擴散,逐漸形成了今日對蝦產業格局。
水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飼料企業暴富暴窮,幾乎成為這20年的主旋律,以至于基于病害和行業發展導致的洗牌風潮至今方興未艾,財富神話與商業殘局演繹著這個行業的一體兩面。
粵海身上嶺南人低調、扎實的作風恰與跌宕起伏的行業現狀相應成趣,穩健、求實的經營理念成為其歷經行業潮起潮落時的減震器,她始終錨定在自己的規劃與目標之內,面對行業動蕩也多了一份自信與從容,甚至成為水產飼料行業中“穩健”的代名詞。
“我們做事都經過充分的考慮,盡量把全部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充分評估,不輕易把風險帶進企業。”鄭石軒向農財寶典記者介紹,多年來粵海堅持穩步投資和擴張,不打無把握之仗。下屬工廠均是滿負荷生產,粵海是被市場推動著發展,先做市場,再建工廠,故粵海投資的新廠,第二年就能上規模,出效益。“在市場好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滿足效率的要求,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每個廠也只是下降一定量,不會產生嚴重影響。”
粵海伴隨著南美白對蝦及海水魚養殖的普及而發展壯大,為養殖戶的利益,為行業的發展而努力,面對近年來病害蔓延、水產品滯銷等問題時,顯得更加積極從容。2007年,中國蝦價因美國“六月禁令”而大跌,粵海開始租賃冷庫,對自己客戶的蝦給予0.5元/斤的補貼進行收購;2012年,珠海斗門海鱸價格因養殖量大增而暴跌,粵海同樣開展了補貼收魚。通過主動應對危機,在穩定市場、客戶的同時,又確保了資金回收,企業的眼界和風范展露無遺。
領風氣之先,是身處沿海的南粵人另一種性格特質,這在粵海身上也表現得格外明顯。在1994年掛牌成立之時,粵海就以高起點、高要求起步,雖然還身處國有體制的框架之中,卻一直緊跟著行業的腳步在前進。到2000年,粵海對蝦飼料就做到了年產量3萬多噸,當時全國的對蝦飼料年產量還不到10萬噸,展現出一個未來大型飼料集團的格局和底蘊。
“粵海的風格是踏實、勤奮,這也是我們當時能夠那么快出成績的重要原因。”粵海飼料集團副董事長蔡許明告訴農財寶典記者,鄭石軒是個以身作則的老總,他就住在廠里,和普通員工一樣考勤、打卡,遲到了也要扣錢。老總的作風帶動了全體員工,粵海的企業風格從那時起開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