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適度規模經營的畜禽養殖業模式 典型代表是荷蘭、德國、法國,這些國家的特點是,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規模相對穩定,勞動資源緊缺,地理氣候比較適合養殖業發展,倡導適度規模農牧結合的養殖業模式,規定畜禽糞便輸入土地和草地;對于過剩糞肥,制定糞肥運輸補貼計劃,生產加工成顆粒肥。在歐盟搞養殖必須與土地的規模相配套,而且土地必須歸個人所有才能養殖。起初,德國、法國養豬比較多,由于環保嚴格了以后,荷蘭養豬比較多,后來荷蘭環保又嚴格了,又把豬趕到中歐的波蘭、羅馬尼亞這些國家,出現了環保趕著生豬跑的局面。荷蘭奶業水平比較高,從養殖規模來看,規模是50~100頭為主,生豬以700頭為主,蛋雞為3 000只。 產業化模式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企業”,歐盟奶業生產90%以上的奶農都是各類奶業合作社的成員,以生豬屠宰為例,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再開設屠宰場,屠宰場來銷售生豬,屠宰場銷售生豬以后,利潤要適當向社員返還,返還的額度根據交豬的數量決定。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企業的利潤和農民的利潤融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并且利潤不存在農民多企業少,企業少農民多的問題。當然發展歷程比較緩慢,歐洲專業合作社的形成歷經300多年的歷程,從農田到餐桌的一條鏈條,這套模式的利益協調機制是最為完善的。德國畜產品的結構1961年是肉類占14%,蛋類占2%,奶類占84%;而到2007年,肉類上升了6個百分點,達到20%,蛋類基本沒變化,奶類由84%降為78%。從肉類結構來看,生豬1961年是64%,2007年是68%,牛肉從31%下降為16%,禽肉由4%增加到1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禽肉是增長最快的。但是德國也有特殊情況,豬肉由64%增加到68%,還是上升了4個百分點,這對中國豬肉生產有所啟示,中國的豬肉消費從90%下降到60%,將來有沒有下降的可能性?除德國以外的國家,豬肉消費都有所下降,德國豬肉消費量卻從64%上升到68%,中國現在的豬肉消費量差不多與德國的64%的量接近,將德國作為我國豬肉消費的榜樣,今后我國豬肉消費量是上升還是下降將處于一個分水嶺。現在中國豬肉、牛肉、羊肉的價格是不斷上漲,現在一斤牛肉羊大概能達到四五十元,而雞肉的價格是最便宜的。 (3) 集約化經營的畜禽養殖業模式 主要是指日本和韓國,他們是土地資源稀缺,以資金和技術集約為主要特征,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人多地少,經濟和科技水平較高,養殖資源相對貧乏,以家庭農場飼養為主,發展適度規模、集約化經營模式。從日本來看,經營規模也在逐漸擴大,1960年時,奶農戶有41萬戶,2007年降到2.5萬戶,戶數減小,但是規模擴大。 他們的產業化模式又獨具一格,是“農戶+農協+企業”的模式,農協就是農業合作社。不過日本的合作社是區域性的、綜合性的合作社,主要是給農民提供生產資料、收購農民的產品,企業負責市場銷售。同時日本農協也會做其他事情,如從事技術服務、從事金融服務,我國的合作社原本分為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三社體制,在日本基本是三社合一。他們農協既從事供銷合作,也從事金融服務,如貸款、保險。從我國發展的途徑來看,也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但是專業合作社的運用如何?是發展專業合作社好,還是發展綜合合作社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而且現在我國專業合作社服務途徑比較單一,服務內容也比較少, 基本傾向于產品銷售,技術服務,金融領域能不能進入?加工領域能不能進入?其他領域能不能進入? 日本的雞肉消費有兩大特點,一是麥當勞等快餐類,還有一類就是日本的男人下班后不回家,而是去喝酒,喝酒的時候吃烤雞肉串,這點對日本的雞肉消費促進很大。我國向日本出口最主要的雞肉產品就是雞肉串,做成半成品出口,然后日本再自己加工。所以想要促進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除去麥當勞、肯德基消費以外,還需要創新雞肉烹調方式,只有新的消費方式,人們才會增進消費。為何這幾年牛羊肉風靡大江南北?涮羊肉、涮牛肉對牛羊肉的消費作用不可低估,運用過去牛羊肉傳統的做法,消費量不會像現在這么大。所以,現在的企業家一方面要在生產上下功夫,同時也要在促進消費上下功夫,這樣才會對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有更大的推動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