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煙莊街道劉辛莊村村民蔣秀玲家的雞舍,一張鋪設在雞舍地面的“床”讓隨處可見的雞糞沒了蹤影,雞舍里的氣味兒也變得清新了不少。“以前搞養殖是件苦差事兒,為了防臭,每天要往雞舍里放沙子,每隔3天就得清理一次雞糞,費時又費力。而且清理出的雞糞露天堆放,對環境也不好。”提起如今的笨雞養殖,蔣秀玲一臉輕松,“現在,雞糞全被益生菌消化分解了!” 原來,這一改變源自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技術。去年,蔣秀玲在子女的幫助下,學習了“微生物發酵床生態養殖”后,從村里租了四十畝地,利用米糠、秸稈、微生物發酵菌種建起了發酵床,搞起了笨雞養殖。在這種環境下,笨雞生長快、產蛋多、品質好、生病少,用工、用水、用料大為節省,養雞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蔣秀玲利用發酵床養殖笨雞600余只,笨雞年產蛋20萬枚,年增收20余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