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在世界逐步興起,農業這個古老的產業,正向可持續發展、充滿生機的現代化農業邁進。 工業化農業階段,表現出化學農業、石油農業、機械農業的特征,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高碳農業”。它在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勞動效率的同時,也帶來多種負面效應:惡化生態環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益;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結,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農藥,導致自然物種和天敵減少;污染生產源頭,降低農產品質量。它導致農業難于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這種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成為各國的當務之急,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農業”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質、高效益”等“三低、兩高”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徹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合理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建立清潔能源結構和實施清潔生產,并促進能源和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顯然,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具備“持續生產、安全保障、品質優良、調節氣候、生態涵養”等多元功能。 一是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采用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模式。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等手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軌道。 二是保障產品安全。通過減少化肥、農藥、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僅可以顯著提高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而且還有效保障糧食和農業安全。 三是調節全球氣候。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減少和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體現低碳農業改善全球氣候條件的核心功能。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四是涵養農業生態。配合農業生產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濕地有很強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凈化水源,減少污染,其本身還是美好的生態景觀。尤其配合農業生產發展濕地,是低碳農業涵養生態的主要手段。 五是發展農業金融。這是指發展低碳農業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低碳農業具有極大的碳交易市場潛力。 加拿大、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以及南美一些國家,多年來采取改革作物耕作制度、采用保護性耕種措施,在干旱半干旱農地擴大造林,促進“碳源”保存于生長的植物體中,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投入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碳、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西方發達國家改進和采用新農藝和生物技術,在增加農業糧食產量的同時,大幅度增強土壤的“固碳能力”。 1 2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