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腸道健康 5.1 添加劑的使用 根據消費者需求及對營養與腸道健康相互作用的最新理解,抗菌劑已被禁止作為促生長劑使用。因此,營養學家需依據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對常規方法進行改進,采用營養措施調節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而非使用治療性化合物來控制腸道疾病。此外,遵守相關的畜禽健康管理條例和農場生物安全的建議將會越來越重要。目前,市場上可供利用的營養產品有酸化劑、益生素、益生菌、精油、酶制劑、滲透壓調節劑、核苷酸、氧化鋅等。 5.2 胚胎期的營養 由于遺傳改良和上市時間縮短,肉雞胚胎期占其生命周期的50%.因此,為保證供給家禽適量的水和飼料,胚胎期的營養管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究表明,在雛雞飼養初期禁止采食或飲水,將導致腸黏膜受損。另有試驗證明,肉雞孵出后立即供給能量和營養,能加快腸道的生長發育,促進其生長。在此期間,尤其應注意供給特殊營養和制定具體管理措施,而且預飼日糧也需大量增加。另外一種技術--胚胎飼養技術,正被廣泛采用,即在孵化后期將營養物質注射到胚胎中,出雛前就能促進小腸黏膜的發育和成熟。Foye等[5]發現,進行胚胎飼養的雛雞體內有較高濃度的消化酶。Kornasio等[6]研究表明,由于肌衛星細胞營養的影響,胚胎飼養的雛雞會產生較多的胸肌。 6 飼料加工 從飼料廠結構來看,在不久的將來,動物蛋白行業至少要面臨兩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各國采用的監管制度不同,但都期望實現產品的可追溯性和生產的可持續性。在2005年,歐盟國家建立了監管制度183/2005/CE,并決定在2006年年初實施。其主要目標與動物飼料衛生相關,保證動物飼料和人類食品的安全。這樣的監管制度激勵了其他國家,特別是肉制品出口國,他們開始在飼料廠實施GMP(優質食品規范).所有這些新制度,都要求在飼料廠結構中進行投資和建立良好的數據庫信息,保存消費者對最終產品的可追溯性信息。 第二個挑戰則源自對原料概念的理解差異。到目前為止,貿易商主要將玉米和大豆作為商品出售,最終的營養組成不是影響貿易的重要因素。在將來,如果飼料繼續占據至少70%的生產成本,基于成本的考慮,這種過分簡單化的交易方式將無法再被采用。所以,如果要達到精確的營養理念,就需要更認真考慮營養成分的變化,這些變化可由植物品種、加工、收獲時間、營養密度、有無霉菌毒素等引起。Zhou等[7]研究發現,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率是決定玉米代謝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可用于預測家禽的有效能值。Li等[8]的研究顯示,可通過基因工程改善玉米營養品質,培育低植酸品種。對來自馬來西亞、美國和阿根廷的大豆進行研究發現,樣本間的表觀代謝能有顯著性差異,能影響肉雞生產性能。因此,一些飼料原料不再被單純地視為商品,當人們決定購買時,會考慮其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因素。同時,為了協調成分之間的差異,必須在飼料廠采用隔離保存的措施。這就需要根據成分的營養特點,分不同批次放在倉庫中貯存。除了放在倉庫外,對于玉米和一些谷物,飼料廠還需要配備清洗裝置。重力分離器是一種常用的工具,可根據原料密度進行分離。然而,如果實施成分的分離僅限于濕化學技術,往往是非常昂貴且耗時的。而利用近紅外光分析儀(NIRS)可以克服這種限制,可對每一批次的能量、氨基酸成分和消化率進行即時分析。所以,新飼料廠的設計需要考慮利用NIRS,使得倉儲、配量和攪拌更具靈活性,可以減少目前由于基礎設施缺乏導致的原料浪費。 7 科技創新 信息技術領域的進步,促進了生長模型和一些相關數學方程的應用,這樣就可根據飼養情況來評估動物的生長狀況。最終目標是優化飼養過程,滿足企業或養殖戶的要求。根據肉雞采食量和生長預測模型可制定高產的方案。Gous[9]也指出,除廉價配方外,擯棄傳統配方,采用動態方案也較常見。 除了生長模型,仿真模型也可以用來評估風險,而且能利用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來優化投資回報。地理信息系統已用于生產分區和觀測,可根據經度、緯度和海拔高度,確定禽舍的地理位置與性能參數的相關性。在確定不同飼養條件下實現家禽經濟性能最大化的產品時,這些工具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效使用這些工具依賴于詳細和準確數據的有效性,需具備一個完整的數據庫。 還有更多方法可對動物生產性能進行實時控制。IMS技術(綜合管理系統)的目的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提供一個完全在線和實時的監管系統。這項技術利用放置在禽舍的攝像機連續采集圖像,進行視覺圖像分析。通過測量家禽體表面積和體長,可以準確地確定體重和胴體重,結果與常規表格記錄相似。這項技術已用于歐洲養豬業中,由于家禽羽毛不利于表面積的準確測量,肉雞生產中的預測措施仍處于研究階段。 在科技創新中,必須考慮一個新的知識領域--營養組學。營養組學研究營養與基因應答之間的分子關系,旨在了解營養或飼養狀態如何誘導基因表達,及其對生產性能參數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