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鈣 鈣是必需的營養元素,目前存在兩方面的困擾:鈣水平的高低和鈣來源問題。實際上,在生產中我們觀察到,豬飼料設計的配合飼料鈣含量只要達到0.6%就可以,在乳仔豬料階段,更可以低至0.5%,標準升高,適口性降低。 同時要注意鈣的來源問題,使用甲酸鈣或者乳酸鈣,適口性明顯增加。如果使用石粉作為鈣來源,盡管便宜,但其在飼料中大量中和胃酸,引發胃內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從而導致胃口變差,引起采食量降低,這樣的結局得不償失。從這一點上來看,未來的飼料鈣源有可能不是石粉。 觀察禽類,鈣含量過高也存在導致采食量降低的傾向。 2.7 有效磷 有效磷,特別是采用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鉀提供的有效磷,筆者觀察到會使動物適口性變好,隨著有效磷指標增加,有增加采食量的傾向,特別是在動物骨骼快速發育階段,效果明顯。 2.8 食鹽 自古以來老話相傳:鹽為百味之首!分析原因,是滲透壓所致,其引發了唾液腺以及腸黏膜的水分分泌,在足夠水分參與的狀況下,對其他的味道更加敏感—甜味更甜、酸味更酸、鮮味更鮮!對哺乳動物,適量增加食鹽的含量,可以提高動物的采食量,尤其在幼齡動物上更加明顯。對禽類注意不要把食鹽的標準定得太高。 2.9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基本都是體內酶的輔酶成分,在飼料中不添加微量元素,肉雞表現明顯厭食,并且對顆粒飼料有挑揀的行為。因此要注意飼料中微量元素足夠地供給。 值得注意的是,飼料中的亞鐵鹽,容易被氧化成三價鐵,而三價鐵會使適口性變差,哺乳動物明顯拒食。因此,飼料中亞鐵鹽的保護,尤為重要。常規的飼料加工中,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個環節。 2.10 維生素 維生素除了特殊生理功能外,很大一部分是體內酶的組成部分—輔酶!因此在出現應激、疾病等狀況的時候,維生素需要量增高,常規的維生素供應量就不夠了,從而表現出厭食、采食量下降等問題,此時額外提供維生素,會改善這些問題。 要注意的是,目前國內的動物飼養業,幾乎總是處在持續應激之中,如果要通過提高采食量的方案提高整個畜牧業的效益,大量的飼料代謝需要更高的酶活性和酶濃度,這就意味著飼料維生素的用量要隨著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樣才能夠保證這一方案的順利實施。 3 影響采食量的原料因素 3.1 新鮮度 飼料原料的新鮮度是影響采食量的關鍵,尤其是容易腐敗變質的原料(魚粉、血漿蛋白粉等),高脂肪含量的原料(膨化大豆粉、糖渣等),容易氧化變質的原料(魚油、米糠油等),其新鮮度對飼料采食量有明顯影響。新鮮度沒有具體準確的理化指標,口感在此時更經常被采用,也更加準確。 提到新鮮度,就要提到原料的陳化糧。富含粗脂肪的原料,陳化后口感變差,采食量就會降低,究其原理,就是在長期儲存的過程中,原料內的物質緩慢發生了變化,適口性就變差了。使用過程中要引起注意。 與陳化糧相對應,在原料倉中的原料,要執行先進先出的原則,否則隨著原料新鮮度的變差,其使用價值就變差了。 3.2 產地地域性 在我國幅員遼闊的背景下,不同地域內的原料,其營養指標相差很大,不是單純一個數據庫可以表達的。而不同地域內的原料,其適口性的變異,并沒有引起行業內同仁的注意,在設計教槽料的時候,不同原料的表現就有明顯可見的差異——而乳豬料對適口性的要求最高。 3.3 不同原料的有效分子組成對消化吸收的影響 以淀粉來討論,看歷史上動物的進化,豬更多地吃植物的塊莖如馬鈴薯、甘薯,而鳥類主要采食植物種子。塊莖內的淀粉分子結構和比列,與種子內的明顯不同。因此,如果配方師考慮動物多年對不同原料中營養物質的適應來設計產品,這樣設計出來的飼料產品,適口性會更好、消化率會更高,同樣原理,也適應蛋白質原料、脂肪原料的分類。從這個角度考慮,飼料產品的采食量肯定會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