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通過“大考”(全國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后,會呈現怎樣一種發展態勢?近日記者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幾家通過審核的乳企進行了調查。 伊利:按部就班平穩運作 占地400多畝的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烏蘭察布乳品廠(簡稱伊利烏蘭察布乳品廠)藍白分明的廠房干凈整潔,所有人員從進入大門到辦公樓會議室每一小步的走向都有嚴格規定。大型機械加工設備旁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廠房內每一個角落都一塵不染。 伊利烏蘭察布乳品廠總經理王志偉胸有成竹地說:“我們企業是第一批領到《生產許可證》的,在這次乳企重新審核過程中,我們為審核所投入的資金與烏蘭察布其他乳品廠相比是最少的,僅有60多萬元。因為我們從建廠初起點就比較高,準生證中要求的項目在建廠時就已經基本實現了。在這次審核中,這些資金主要用于購買了三聚氰胺以及防腐劑等檢測設備。總體來說,這次審核對我們影響不是特別大,從審核到現在我們一直是在平穩地運行著。” 據技術經理郭占輝介紹,烏蘭察布實行的是奶源劃區管理,對于搶奶事件的發生概率幾乎為零,所以奶源一直較為平穩。雖然該片有一些小乳企,但他們所用奶源加起來也達不到伊利烏蘭察布乳品廠奶源的5%,即使有些小變動,對伊利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郭占輝分析說:“隨著乳業‘大考’來臨,有的小乳企已經停業了,這也改變了奶戶原先的想法。為了能夠保證順利交奶,他們不會因為旺季到來,看到其他乳企原奶收購價格暫時提高就隨便更改交奶企業。” 據了解,自從新發放《生產許可證》之后,伊利烏蘭察布乳品廠的變化就是檢測成本較以往上漲了30%-40%。“雖然檢測成本上漲了,利潤空間也隨之小了,但是我們的心里更有底了。”郭占輝說,“曾經我們實行的是產品月檢或者季檢,現在不僅是產品批批檢測,原奶的檢測力度也加大了,生產過程中也可以隨時抽樣檢測。除此以外,質監局也隔三差五地來抽查。” “以前質監局僅針對成品做抽檢,如今企業從原奶、加工流程到成品中三聚氰胺含量以及添加劑等都在抽檢范圍之內,并且質監局要求他們對每個添加劑提供詳細廠家報告和當地質監部門的報告,然后在烏蘭察布質監局做備案,對于添加劑的含量也要作出詳細標識。由于伊利產量比較大,對于他們產品生產批次質監局要現場對15%的產品做抽檢。”烏蘭察布質監局副局長呂惜光說。 “食品安全是個大問題,誰都不敢含糊。自乳企準生證頒布后,外界給我們的壓力很大。如今企業的現狀雖是如履薄冰,但這也是個好事,可以督促我們更加嚴格地檢驗。現在產品從原奶到成品,每個環節都受到企業內外部、相關部門、消費者等檢驗。”王志偉說。 據了解,雖然生產車間工作人員較少,但是整個公司的工作人員卻比以往多。自《新規》出臺后,伊利烏蘭察布乳品廠從原奶到成品的檢測人員增加到90多人。“以前質監局工作人員半年來兩次,但現在幾乎天天來。質監局從法律法規到每一個檢測流程都給我們做了培訓。他們抽樣檢查后,再與我們的檢驗結果作比較,然后從中找誤差。以前只是對成品做檢驗,而現在是一條龍檢驗。不僅如此,我們還經常收到區外檢測機構傳真給我們的成品檢測報告。在經過自己查、當地查、全國查等多個檢驗關口后,成品的質量絕對可以保證。”王志偉介紹說,“通過第三方、市場、消費者對原奶、原料、添加劑、成品嚴格檢測以及反饋后,對于公司提高產品質量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據公司統計,今年消費者投訴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0%。” 雪原:知恥而后勇,有信心走得更遠 記者來到烏蘭察布雪原乳業(簡稱雪原),與去年5月份相比,廠房變新了,設備也更新了很多,員工更忙碌了,進入車間的程序也多了…… 原本簡陋的化驗室增添了重金屬檢測設備、高效液相色譜、原子熒光檢測儀等很多檢測設備。換上參觀服經過一次更衣室,二次更衣室,走過消毒室,穿過緩沖通道,經過風淋室等才可以進入生產車間。 “200多萬元的投入,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教訓。要想做好企業,必須兢兢業業。”這是雪原乳業崔海平總經理見到記者說的第一句話,“雪原是從生產小袋酸起家的,從最初的5、6個員工發展到今天100多名員工,創下一個品牌非常不容易。為了通過乳業‘大考’, 雪原人奮斗了半年多。自拿到‘準生證’之后,我對雪原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現在看來,還得感謝這次嚴格的審查。” “為了企業可以真正具備領證的資格,質監部門對企業的要求特別嚴格。在國內,烏蘭察布質監局(簡稱質檢局)是第一個采用盲樣抽檢(質監局發放給企業的沒有透露結果的檢測樣品)的方法對企業新購進的檢測設備是否合格以及檢驗人員的檢驗水平是否達標做檢驗。”烏蘭察布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呂惜光說,“質監局在對乳企檢測員工做完培訓后,在不同企業取回樣品,首先在質監局做檢測并標清號碼,然后把不同盲樣分發給不同企業。在質監局人員現場監督下,企業用新購買的設備做檢測,一旦企業檢測結果出來后,再與質監局抽檢后的結果做對比。若結果不一致,質監局工作人員再從企業自購設備或是檢測人員兩方面找原因,并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使用設備,如何正確檢驗。” “在烏蘭察布質監局嚴格監管與耐心幫助下,雪原對照《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的每一項要求,不僅購買了新的檢測設備,還修建了密封無菌凈化室。在廠房改建時,雪原參照相關部門設計的建設圖表,一項項做改建。為了不讓細菌停留,每一個角線都采用弧形設計;4米多高的空氣凈化通風系統在保證空氣順暢流通的同時還會保證空氣質量;人貨分離通道可以保證產品質量。”雪原檢驗員李春潔說,“在第一批審核過后,質監局通知我們有些細節還不符合《細則》的規定。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企業所有員工眾志成城,沒白天沒黑夜投入到工作中。在廠房整改時,有一位工人在連續工作數十小時后一手拿著鉗子,一手拿著扳子,在4米多高的架子上睡著了。質監局給我們發放盲樣之后,我是跑著回到企業,在質檢局工作人員監督下,立即進行檢驗,然后與質監局的檢驗結果進行對比,若有不符合的項目,經質監局通知后,我們連夜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整改。這樣重復進行,直到我們的盲樣結果與質監局結果達到一致才可。幾圈跑下來,常常讓我們忘記了吃飯時間。在整個檢測過程中,質監局工作人員也不辭辛苦一路陪伴著。當《生產許可證》掛到墻上之后,在老總飽含淚花感謝大家之時,我們覺得雖然企業規模小,但是為了它能夠發展壯大,能夠順利過關,再多的付出也值得。”“為了能夠拿到《生產許可證》,他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呂惜光說。 談到乳業“大考”給雪原帶來的影響時,崔海平激動地說:“要感謝審查,經過批批檢、過程檢、抽料檢、配料檢、灌裝檢、成品檢等多個檢驗程序,我對自己的產品心里有底了。雪原以生產小袋酸乳飲料為主,正因為走著差異化路線,在乳制品龍頭企業的夾縫中,雪原的生存還算是游刃有余。以前想把市場做到河北,但還有些顧慮,現在我已經有信心做那邊的市場了。” 牛媽媽:在咬牙度日 烏蘭察布市牛媽媽乳業有限公司(簡稱牛媽媽)與雪原相比,氣氛似乎有些低沉。同樣窗明幾凈的廠房,同樣新購進的先進檢測設備,同樣無菌凈化間,比雪原還大的生產車間里7、8條生產線卻僅有一條在運行著。“這行業越來越不好做了,投入大,回報小。”這是牛媽媽董事長高艷梅在接受采訪過程中提到頻率最多的話。 據了解,為了做好產品,牛媽媽的硬件設施早已滿足了《新規》的基本要求。2010年,牛媽媽投入500多萬元新建污水處理廠,在這次乳企重審中,他們除了購進設備以外,僅是把無菌車間的半封閉改為了全封閉,但是這些投入何時才能有回報,高艷梅覺得很遙遠。“牛媽媽是我用10年的心血一步步做起來的,到現在為止已經累計投入了1個多億。若因為困難輕易放棄,那我的機會就是零,為了拿到《生產許可證》,我之所以會再投入240多萬元,是因為我還想給牛媽媽一個生存的機會。但照現在看來,進退兩難。”高艷梅說,“牛媽媽的硬件設施用的是最好的,所有設備都是按照做藥品設備的標準投入的,產品質量絕對不會出現問題。但由于企業小資金不充裕,目前我們的奶粉產品被外資奶粉打壓的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做小袋酸做不過雪原;做液態奶、附加值高的產品做不過伊利、蒙牛,再加上目前投入資金和檢測成本的增加,原本就在夾縫中生存的牛媽媽,空間越來越小了。” 如今牛媽媽為了降低成本,奶粉生產線只有訂單來了,才能生產。液態奶高艷梅打算從降低包裝成本入手 ,高艷梅說:“伊利、蒙牛是利樂的大客戶,而牛媽媽是小客戶。伊利、蒙牛可以跟利樂討價還價,但是牛媽媽卻不行,所以下一步我們打算另找一個成本比較低的包裝企業合作。”但對于工人的工資,高艷梅卻顯得很無助,“現在一個工人的工資最少得1300元/月,就這樣也很難留住工人。流動資金、工人短缺都是面臨的問題。雖然投入大筆資金拿到了《生產許可證》,但是今后怎樣發展,我很迷茫。現在我打算做一款新產品——沙棘乳飲料來打開市場,但是效果怎么樣我心里也沒底,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蒙帝:有訂單才能活 烏蘭察布蒙帝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蒙帝)是以生產大包奶粉起家的。因為嬰幼兒奶粉對生產條件要求比較高,所以蒙帝的硬件設施從建廠初配備就很高,在這次“大考”中,只是投入了100多萬元購買了一批檢測設備,并且對清潔區做了改造就順利過關。 蒙帝董事長郭亮介紹說:“在領證后(通過審核,拿到《生產許可證》),不僅對產品的監測有了很大進步,員工的責任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現在公司實行個人負責制,哪個員工負責的環節出現問題就由哪個員工承擔責任。以前大家對產品的質量不太關心,現在若是員工看到有不合格的地方就停止生產進行改造。對于食品添加劑配方以前都以1號、2號、3號冠名,現在實行透明化實名制,若發現問題,員工會馬上上報。曾經漏檢的現象,在經過全員監工的制度實施后再也不存在了。對于奶源方面,不僅我們自己進行批批檢驗、罐罐檢驗,而且質監部門工作人員也三天兩頭來抽檢,所以奶源更沒有問題,但即使在這樣嚴格環境下生產的奶粉銷量仍是不見好。” 據了解,在2008年以前,蒙帝的產品銷量比較好,但在2008年之后,產品銷量一年不如一年。如今,企業的檢測成本每月較以前上漲了2萬元左右,漲幅達到了近50%。近幾年來,由于受國內奶粉問題事件的影響,在成本不斷上漲,銷量不斷下降的壓力下蒙帝過著停產等訂單的艱難日子。 對于洋奶粉與國產奶粉的博弈,郭亮認為,“實際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奶粉的質量沒有太多差別,但消費者就認洋奶粉,我們干著急沒辦法。在經過乳業重新審核之后,大多數乳企投入都在幾千萬左右,誰還敢在奶粉里做文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其實,這段時間生產的奶粉是最安全的。洋奶粉也不是100%的不出問題,對于國產奶粉,大家不應該由于個案的出現就否定全部。據我了解,國外食品安全已經做了100多年,而中國只有30多年的歷史。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相關部門就應該慢慢培養,不能急于求成。對現今洋奶粉在我國市場低價傾銷的趨勢,我認為國家應本著保護國內奶粉企業健康發展的立場,適當提高洋奶粉進口門檻。另外,我覺得嬰幼兒奶粉就應該向藥品那樣,國家先研制出一種統一配方,做臨床試驗,等確保完全沒有問題時,再讓各個乳企生產,這樣產品質量問題才能得到保證。作為業內人士,我覺得含鈣、含磷等各種物質的奶粉添加劑必然會增多,在消費者食用后,它的吸收量其實并不高,所以原原本本純天然的奶粉才是對人體最好的奶粉。” 郭亮表示,在乳業大考過后,拿到《生產許可證》的奶粉生產企業原本懷著滿腔激情打算做出一番成績,給消費者一個交代,但隨著一次次事件的發生,一次次媒體的曝光,換來的卻是生產商激情的消退、產品銷路變窄、市場空間變小、效益日益下降、停產等訂單的慘狀。“中國奶粉業的好壞,卻是由外國人說了算。《生產許可證》有了,生產何時才能有?” 本文來源:乳業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