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東方周刊》:“頭頭檢”仍是企業的自檢行為。是自檢在消費者心中的分量重,還是由第三方機構檢測在消費者心中的分量重呢? 萬隆:我們企業的每個工廠都能跟蹤生產進行自檢,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家級的質檢中心接受的是送檢,不可能跟著企業的生產進行檢測。動檢部門不可能到車間來,他們會說:“你給我送過來吧。” 《望東方周刊》:行業內能做到“頭頭檢”嗎? 萬隆:如果全行業都進行全檢的話,一年得花費6000多億元,這還只是屠宰環節,如果養殖環節也要檢驗,費用還要翻番。這個代價太大了。 《望東方周刊》:“頭頭檢”能堅持多久? 萬隆:在國家沒有出臺更好的辦法之前,為了生存,我們企業將一直堅持“頭頭檢”。在企業無奈的時候,我們只有付出高昂的成本。光靠企業來防堵“瘦肉精”,確非長久之計。 雙匯集團會不會被“拆分”? 《望東方周刊》:我們在漯河幾個雙匯專賣店走訪,店主反映銷量和原來差不多。真實的情況是什么? 萬隆:雙匯集團的總部在漯河,漯河人了解雙匯,所以在漯河的銷量影響不大。目前價格沒下落,但銷量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程度下落,有的落了20%,有的更多。到目前為止,我們企業至少影響收益8億元。我們的股票當天跌停,估計有八九十億元被“蒸發”。 《望東方周刊》:經過“瘦肉精”事件,雙匯集團會不會“拆分”? 萬隆:我們企業不會“拆分”,也沒有必要“拆分”。我們企業這20多年來,由1000萬元發展到500多億元,全體員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這些年,我們給國家繳稅達100多億元。所以,我們企業的凝聚力是很強的。第二,我們企業實現整體上市,市值超過1000億元。無論從資本市場看,還是從產品結構看,我們這個企業還是有競爭力的。 《望東方周刊》:雙匯集團作為一個大型企業,在規模迅速擴張之后,是否考慮向低端養殖戶讓利? 萬隆:現在實行“頭頭檢”之后,利潤被吃掉一半多,讓利空間已經很小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產業鏈的利益分配要遵照價值規律。養殖戶的利潤空間主要在提高規模化、現代化水平上。 《望東方周刊》:在企業發展最順利的時候,有人說你早該激流勇退了,現在你考慮過“退休”嗎? 萬隆:從1984年干這一行,我已經是這一行的老人了。我71歲了,還沒把食品安全做好,是該退了。但是,在企業困難的時候,我還不能退,不能撒手走人。出了這件事,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總結教訓,完善體系,一定會度過這次難關。 《望東方周刊》:雙匯集團應對輿論事件的能力,是高還是低,請你評價一下? 萬隆:你放心,這次全球風暴襲擊我,我也倒不了。因為啥?你看看,美國、歐洲、日本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要來慰問我,我說別來了,慰問什么呢?我自己干的事我知道,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公司,不是輕易能扳倒的。 我想,我們的政府也不會說是一定要把我們打倒,而且這個壞事是上游干的事,因為我這個防火的墻沒有修好,讓它流下來了。因此,嚴格地說,我也是個受害者。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