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我覺得二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三聚氰胺”事件是他們的企業使用了“三聚氰胺”,我們的企業不是使用了“瘦肉精”,而是上游的產業使用了“瘦肉精”,產品流入到我們這里了。 《望東方周刊》:這個“本質區別”是怎么界定的? 萬隆:他們是使用,我們是上游產品流入到我們這里。 “瘦肉精”的來源是制造“瘦肉精”的,是使用“瘦肉精”的。如果他們不造、不用“瘦肉精”,我們的豬肉產品就可以100%安全,不管在哪里買都是安全的。對我們這種肉類加工企業,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望東方周刊》:如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萬隆:如果由政府在源頭把“瘦肉精”問題閘死,把制造“瘦肉精”這些有害、有毒藥品的廠堵死,企業就不需要承擔高昂的檢測代價。政府監管部門有責任凈化這個市場,確保我們的源頭安全。 “頭頭檢”能堅持多久? 《望東方周刊》:作為肉類企業,應如何防堵“瘦肉精”? 萬隆:從3月16日開始,我們企業要求全國所有的廠,全部由抽檢改為“頭頭檢”。我們現在要做兩道檢驗。第一道檢驗,按照農業部有關規定,按3%進行尿樣抽檢,每頭豬檢驗都使用鹽酸克侖特羅、萊克多巴胺兩種試紙。抽驗后,再把生豬的腹腔打開、從膀胱取尿樣,進行“頭頭檢”,如果發現“瘦肉精”檢測呈陽性,我們再上機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檢驗。如果生豬的膀胱里確實沒尿,就取肝樣,直接上機器檢驗。 《望東方周刊》:進行“頭頭檢”,平均一頭生豬的檢測成本是多少? 萬隆:每頭豬的檢測成本至少30元,一旦上機器檢驗,每頭豬的檢測成本至少300元。平均每100頭豬,“瘦肉精”檢測要達115次。 《望東方周刊》:進行“頭頭檢”,屠宰業還有多大利潤空間? 萬隆:屠宰一頭生豬最多利潤是50元。僅“頭頭檢”這一項,就吃掉我們利潤的一半多。去年屠宰量是1350萬頭,按照這個屠宰量計算,僅“頭頭檢”這一項,成本要增加4億多元。 《望東方周刊》:雙匯集團去年利潤是43億元,今年計劃利潤54億元。在“瘦肉精”檢測上多投入的數億元成本,是多還是少? 萬隆:已經不算少了。一年幾十億元利潤是整個產業鏈產生的利潤,包括養殖業、飼料業、屠宰業、肉制品加工業、化工產業等。屠宰業沒有那么大利潤,今年計劃屠宰量2000萬頭,利潤可能到9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