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委托第三方檢驗機構,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嬰幼兒奶粉進行了質量調查抽檢。檢測結果顯示,全部抽樣產品的檢驗指標均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產品檢驗沒有發現有添加違禁物質三聚氰胺、革皮水解物現象。從維生素、礦物質和一些強化的營養素的數據來看,國產品牌和國外品牌沒有明顯差異,進口奶粉和國產奶粉,也沒有明顯差異。 這個數據,對于正在遭受信任危機的中國乳業而言,是一大好消息。 該協會秘書長劉美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抽檢的樣品都來自北京的超市、商場和正規的專賣店,一共有24個樣品,其中包括伊利、圣元、蒙牛、明一等11個國內品牌和雀巢、惠氏、美贊臣等12個國外品牌。產品檢驗依據的是現行的關于嬰幼兒奶粉的國家強制性標準,檢驗項目主要有:維生素、礦物質、污染物、微生物、強化的營養素以及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 “中國大部分的奶粉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有一小部分有問題,而且還是人的問題。因為在營養設計要求上,世界各地都有一個基本要求,營養配方基本一致,都是接近母乳的指標,中國和國際上基本沒有差別。重要的是要加強監管。”廣州奶業協會前理事長王丁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三鹿奶粉事件給乳業的同門帶來了公信力的拷問,如何重建這份公信力,是那些仍然在奮斗的乳業人們一直在做的事情,而政府也在制度上給予健全的法律支持,讓含金量更高的企業活下去,力主重塑中國乳業。 2010年11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共同下發的《關于在乳品行業開展項目(企業)審核清理工作的通知》,全國各地正陸續對乳制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進行重新審核。 “通過這次清理整頓,乳品企業將上一個檔次,標準提高了,在土木建筑以及設備上都需要改進,有些企業沒有這個能力,只能退出,目前全國有139個生產工廠,估計將有15%~20%甚至更高的比例退出這個行業。”劉美菊表示。 而事實上,這次乳業整頓,不僅僅考驗乳品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考驗乳品企業有沒有這個實力保障質量的安全。 “這次生產許可證的重新審核,對廠房建設以及設備要求都很高,對原有基礎比較好的大企業來講,很容易達到這個標準,但對于實力比較差的企業,投入比較大,而且需要一些時間進行改造,不會這么快就能達標。”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事實上,原定3月1日徹底完成生產許可審核的計劃,已經被推遲到3月底。劉美菊表示,由于有些工廠位居北方,因為溫度的問題,無法進行土木建筑的工作,所以導致延期,但是據業內人士透露,是因為一些企業在整改后仍無法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所以被打回返工而導致計劃延期。 乳業被三聚氰胺事件重挫之后,管理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相關部門制定了乳制品整頓改造的方案,發改委等13個部委制定了乳品行業整頓和振興綱要,以及生鮮乳管理規定等。從奶牛飼養管理,奶站管理以及運輸,一系列法律法規都是很完善的。 在政府給力和企業萬事俱備之后,如何喚醒公眾對中國乳品安全性的信任,對于中國企業來講,這條路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