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權威檢測機構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國產和進口嬰幼兒奶粉進行了抽查檢測,結果表明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在質量上無明顯差異。然而,消費者卻用行動表示了不信任,據央視報道,記者近日在北京街頭隨機采訪了一部分嬰幼兒奶粉的消費者,其中約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選擇國產奶粉品牌。 一邊是權威機構的“無差異”的結論,一邊卻是不少人的不信任,兩相對比之下,一個結論清晰浮現:中國乳業尚未走出“后三鹿時代”。雖然,在2008年三鹿奶粉一夜崩盤的時候,無數人已經料想到中國乳業的新生之路,注定是一條長期而又艱巨的道路,但是,當這一事實真實地呈現到面前的時候,還是難免讓人百味雜陳。 很顯然,今日中國乳業所遭遇之尷尬境地,正是行業內少數無良商家昔日“惡行”結出的苦果,也是制度不完善導致的副產品。雖然,這幾年國家出臺和完善了諸多法律法規以監管乳業,空前提高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級別,懲處了諸多責任人以警示后來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在一夕之間重振行業重塑信心。相較于行業垮塌的迅速,重建的道路尤其是重塑民眾集體信任的道路,注定是緩慢而又艱難的。 這是一個必須要有的認識。要知道,某種意義上而言,現今有關中國乳業的諸多“正面作為”,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在為整個行業“錦上添花”,而是在為乳業過去的罪惡還債而已。在“債”尚未還清的情況之下,指望消費者對國產奶粉較快恢復信任態度,注定只能是一種奢望。 其實,誰也不會否認中國乳業這兩年為確保乳品質量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誰也不會無視中國乳業這兩年所作出的巨大改變。但不管怎樣,對于乳業中人而言、對于監管者而言,還是應當以平和堅韌的心態來看待消費者的不信任。只有將這種不信任幻化為不斷改進的持續動力,乳業才能加速行走在重建的大道之上,只要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功到自然成,昔日的斑斑銹跡,終將盡早從身上洗刷干凈。 換一個角度來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與否,未嘗不是檢驗乳業重建進程的標桿。要想知道中國乳業是否徹底走出了三鹿的陰影,重建的道路走到了何等地步,完全可由消費者的態度一窺得知。如果,市場份額在不斷下滑,就說明重建工作仍有問題,還須更加努力。市場能說明很多問題,如果,市場份額在持續上升,就說明重建卓有成效…… 西諺有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任何一個行業的公信力重塑,也絕非短時間能夠完成之事。唯有多思己之過,多想自己的不足,多用各方面的鏡鑒關照自己,才能知道不足,重獲信任。做到了這些,中國乳業鳳凰涅槃重塑形象的日子肯定不遠。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