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國乳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些地方性乳企異常活躍,一度讓人錯覺,區域性乳企的春天來了:比如完達山、飛鶴、搖籃等,其廣告在央視黃金時段頻繁露臉,平時很小眾的奶粉品牌在局部地區的超市內貨架段暴增,與這個設想相反,危機并沒有改變乳業座次和基本格局。有人戲謔地說,猶如打麻將停了一下電,雖有人乘機換了幾張牌,但輸贏的結局無法改變。 如今,所有地方品牌都在遭遇蒙牛、伊利、光明等巨頭的圍剿,市場進一步萎縮,生存空間狹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壓力,很多企業都在艱難地突圍。 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目前我國的乳業政策對中小企業是打壓的,優勢在進一步向大企業靠攏。 2010年年底,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和《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要求乳品企業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必須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而到2011年3月份沒有領到許可證的企業將被責令退出市場。 相對2006年版本的審查細則,此次新規陡然提高了乳品行業的準入門檻。在企業的規模和生產設備、廠房廠區、檢測設備、企業制度這四項內容,是此次重新申領生產許可證必須要過的四道門檻。 具體內容包括,新建和改(擴)建乳粉項目日處理生鮮乳能力(兩班)須達到300噸及以上;新建液態乳項目日處理生鮮乳能力(兩班)須達到500噸及以上;在奶源方面,則要求企業的新建項目自有奶源要達到供應量的40%;甚至各個乳品企業之間的距離也有規定,北方乳品企業之間的距離要在100公里以上,南方地區也在60公里以上。 “新政的這些內容,就足以讓我國30%~40%的中小乳品企業倒閉。”王丁棉說,他認為國家通過提高準入門檻,把一些不規范的小企業淘汰出去,這對目前的奶業市場來說是個好事,但這些要求過高,地方性品牌將面臨生死劫。 “在新項目自有奶源要達到40%這一項,不要說中小企業達不到,連大企業也很難以符合要求。”王丁棉認為,我國現有的乳業政策是鼓勵資源向大企業集中,而實際上,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乳品企業也沒有多少大規模的巨頭,而是中小企業為主,他認為,中國的乳品市場,應該走兩頭空中間大的路子,這就是中小企業實力不弱,而大企業規模也適當而止,中間的奶源、養殖這一塊應該大力發展。 在筆者看來,乳業不同于其他行業。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未必就很差,往往奶源、質量上都是可控的,比如當年三元就是因為規模小,而沒有受到三聚氰胺的毒害。而乳品企業越大,也未必質量好,三鹿當年占據著中國嬰兒奶粉的20%以上的市場,問題卻恰恰出現在它那里,乳品企業幾家獨大,也預示著大風險,應該鼓勵有特色、質量可靠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這對行業是有利的事。 目前中小企業在市場上面臨著大企業的掠食,在政策上也受到打壓,當務之急是生存下去,一些企業目前已經在尋找國外的私募基金,尋找戰略合作,不過,隨著國外資本的進入,都需要簽訂對賭協定,如果不能按期完成銷售、或者上市計劃,就面臨著賠償或喪失控制權等巨大風險。 王丁棉也認為,如今的中小乳企與外資對賭,十賭九輸,當年蒙牛與大摩對賭成功的模式已經不可復制。那時候,中國的乳品市場還沒有這么激烈的競爭,空間、市場都很大,現在已經到處都是硝煙彌漫了。 事實上,多個國內乳業專家也認為,與大企業進行同質化競爭是死路一條,必須利用一些獨有的資源生產另類的產品。比如廣東等南方地區可以從事水牛奶的生產,水牛奶在營養價值方面遠遠高于普通牛奶,而水牛又是南方獨有的品種;在青藏等地區可以生產牦牛牛奶;在西部地區的企業可以嘗試生產羊奶等。 細分市場是地方乳業集團必須下工夫的生存之道。今年將是中小乳企最為艱難的一年,異端化、避開大企業的優勢,發展特色產品是中小企業的突圍之路。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