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發酵技術降解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質 當飼料生產中使用含有各種天然有害成分的原料時,加工調制不當或動物攝食過量,不僅對動物的生長和健康不利,甚至還會影響到人的健康。由于我國蛋白質資源非常缺乏,雜粕資源相對豐富但利用率較低,因此在畜牧業生產中,人們通過各種方法生產脫毒棉粕、脫毒蓖麻粕等,替代部分豆粕,提高在畜禽日糧中的使用量。而通過高效呼吸膜固態發酵技術,可以有效地降解棉粕等原料中所含毒素,在常溫下儲存發酵2個月,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率可達70-80%,甚至更多。在發酵濃縮料中添加45%蓖麻粕和15%棉粕,無論在仔豬還是生長肥育豬上均沒發現有負面影響。 3.3、發酵技術阻斷飼料途徑的潛在病原傳播 生產發酵飼料的原料絕大多數都帶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其中以霉菌、細菌為主要微生物。考慮到生產的便利和實際的生產成本,原料基本都是不經過消毒滅菌處理的。因此,存在通過飼料途徑發生病原菌傳染病的潛在危險。高效呼吸膜固態發酵是在厭氧條件下進行的,大量試驗證明在發酵過程中霉菌都能很容易地殺滅。但是在飼料原料中廣泛存在的大腸桿菌和有些原料中存在的沙門氏菌卻能在厭氧或兼性厭氧條件下生存。該技術是將酵母菌等作為菌種。酵母菌能快速消耗氧氣,并且能耐受很強的酸性環境,當酵母菌很快消耗完氧氣后,產生少量的酒精和乳酸,同時物料的pH值也下降到5.6以下,從而為其它有益菌提供很好的生長繁殖條件。隨著乳酸菌等不斷增加,物料的pH值繼續下降,競爭性抑制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病原菌生長繁殖,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膜排出封口袋,造成嚴格的厭氧環境,又可有效抑制或殺滅大量霉菌,保障了生豬消化道的微生物平衡,并阻斷飼料途徑病原菌的傳染。 3.4、發酵技術有助于解決大原料安全 目前,我國蛋白質飼料缺口近3000萬噸,能量飼料的供應極度脆弱,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大局。而同時,我國主要的非糧食飼料資源,即農副產品和輕工副產物的年總產量達1億噸,棉粕、菜粕近1000萬噸,前者的利用率不足40%,后者不足60%。因此,開發一種低成本規模化生產微生物發酵飼料,充分利用大量的非糧食資源,是解決飼料、食品安全以及人畜爭糧等重大問題比較好的途徑。 該技術生產的發酵濃縮料,可以雜粕等作為蛋白質原料,以輕工業副產物作為微生物生長系列及維持的營養來源。目前,玉米漿多用在制藥工業作為微生物發酵的底物,但是由于需要量低,不足以實現對大量玉米漿的充分利用,也有以玉米麩為吸附載體,噴漿干燥生產玉米噴漿蛋白,但是能耗很大。而通過高效呼吸膜固態發酵技術生產的發酵濃縮料,水分一般在30-35%,因此可添加玉米漿作為發酵濃縮料的蛋白質原料,用量為20%左右,從而省去了烘干等工藝造成的大量能耗,實現了玉米漿的高效利用。果渣等含有較高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以果渣等作為微生物生長系列的養分來源,采用高效呼吸膜固態發酵技術,可實現對果渣和豆渣等農產品副產物的高效再生產利用,同時大幅度降低飼料生產成本。 發酵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農副、輕工副產物,棉粕、菜粕等高抗營養因子農副產品微生物發酵處理過程中的溫度、濕度、pH控制等技術難題,使得微生物好氧發酵和厭氧發酵能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接種的微生物組合巧妙,能有效抑制和殺滅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同時又能促進乳酸菌快速生長。 該技術項目的實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巨大的經濟效益。此技術將解決飼料中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這一技術難題。 4、建立安全生產追溯系統 從生豬飼養、監管、屠宰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結合食品安全理念而構建的安全豬肉監控追溯系統,將生豬從養殖場到生鮮超市的整個供應鏈上各環節的數據和信息匯總到監管平臺,使監管部門和公眾可以對豬肉生產銷售等全過程進行追溯和跟蹤,從而確保整個流轉過程的透明化,確保豬肉制品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實現“源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和追溯。通過養豬場、屠宰場、批發市場、超市的信息化建立起來的信息鏈接,實現生產過程的安全控制和對流通環節的實時監控。在豬只耳朵上打上電子射頻耳標,對單個動物生產全過程進行記錄,可即時獲取生豬的飼料、病歷、喂藥、轉群、檢疫等信息。同時通過此標簽,還可系統地對豬只進行全方位的追蹤,可以查看所有豬只的系譜、后裔列表。消費者通過電子質量安全條碼掃描,可以查詢到所購豬肉的各供應環節信息,提供市場監管部門和公眾消費者對豬肉產品全程質量監控和相關信息追溯,確保從無抗飼養到無抗豬肉產品全程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