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后腸微生物區系的影響 飼糧中β-葡聚糖在上部腸道不被消化,進入下部腸道成為厭氧微生物發酵增殖的碳源,故在腸道后段產生大量生孢梭菌等厭氧微生物,其中某些生孢梭菌產生毒素從而抑制畜禽生長。此外腸內細菌數量增多會刺激腸道,增厚腸道黏膜層,損害微絨毛,從而減少養分的吸收。采食大麥日糧的肉雞,會因細菌的這一作用而使腸道重量顯著增加,若向日糧中添加酶則會使腸道重量最終減輕。腸道內細菌的大量增殖,可損害腸道黏膜的正常形態與功能,降低對養分的消化吸收能力。 與生理活性物質的結合 β-葡聚糖和一些消化酶結合,降低其活性,同時和膽汁鹽、脂類、膽固醇結合,影響小腸脂類代謝。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將顯著增加蛋白質、脂類和電解質等內源物質的分泌,降低它們在體內的儲備。 β-葡聚糖酶的作用機理 降解β-葡聚糖,降低消化道內容物黏度 β-葡聚糖酶可以裂解β-葡聚糖分子中的(1→3)和(1→4)-β糖苷鍵,使之降解為小分子,失去親水性和黏性,從而降低腸道內容物的黏度,有效地改善單胃動物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提高生長性能。 打破麥類細胞壁結構 麥類細胞壁束縛了細胞中養分的釋放,使動物的消化酶無法消化這些養分,從而降低了麥類飼料的養分利用率。通過在日糧中添加以β-葡聚糖酶為主的復合酶制劑,能使堅固的細胞壁崩潰,釋放出養分,從而使細胞壁內的養分更為有效地被消化利用。 通過改變消化部位來改善飼料利用率 通常日糧中纖維素在小腸中的消化降解非常有限,僅有30%的細胞壁物質可在大腸發酵形成揮發性脂肪酸。研究者的試驗證實,在大麥日糧中加入含有β-葡聚糖酶的酶制劑,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3%,蛋白質的消化率增加了21%,這是通過變大腸消化為小腸消化實現的。 改善家禽神經內分泌來促進家禽生長和機體免疫力 研究者首次發現可溶性非淀粉多糖會抑制與家禽生長和代謝有關的神經內分泌機能,添加β-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于大麥、小麥等家禽日糧中,可明顯改善家禽神經內分泌狀況。他們的研究表明,麥類等含高水平可溶性非淀粉多糖的家禽基礎日糧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制劑后,除了加強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外,還能降解產生生物活性寡糖或肽,影響家禽神經內分泌調節,從而影響代謝,促進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