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718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貴州省畜牧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6-11-14 22:5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是貴州的,發一個貴州的畜牧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6-11-14 22:57:28 | 只看該作者

    re:貴州省畜牧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為...

    貴州省畜牧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畜牧業協調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生態畜牧業大省建設目標,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十五”畜牧業發展回顧
    一、“十五”畜牧業發展主要成就
    (一)畜產品產量持續增長
    2005年全省肉類總產量、禽蛋產量和奶類產量分別為187.01萬噸、11.11萬噸和3.75萬噸,比2000年增長50.74%、70.14%和121.89%,年均遞增8.55%、11.21%和17.28%,遞增速度超過“九五”時期。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別為47.57千克、2.83千克和0.95千克,比2000年增長44.57%、62.64%和111.11%。 “十五”期末全省畜牧業總產值194.2億元,畜牧業增加值122.2億元,分別比“九五”期末的110.67億元、66.49億元增長75.29%、83.78%,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4%,比2000年增加7.2個百分點。
    (二)畜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十五”期間,為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省人大、省政府出臺了《貴州省動物防疫條例》、《貴州省口蹄疫應急預案》和《貴州省高致病性禽流感應急預案》,建立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責任制,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嚴格執行疫情監測制度,鞏固和強化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有效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省畜牧局制發了《貴州省無公害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標準》及生豬、肉牛、肉雞等《無公害畜禽養殖技術規范》,在全省開展違禁藥品專項整治工作,加強動物源性飼料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的監管。
    省獸藥監察所通過了農業部資格復核審查認證,建立了貴州省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授權開展畜產品質量和產地環境檢測。全省建立了5個地級獸藥飼料監察所和68個縣級獸藥飼料監察所,初步形成了省、地、縣三級獸藥、飼料及畜產品質量監察體系,為提高畜產品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2005年,全省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獸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100%,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已有42個無公害畜產品產地通過認定,牛來香、三聯乳業等4家企業的25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織金縣三家寨村有機肉雞養殖協會養殖的肉雞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三)畜牧業結構逐步優化
    “十五”期間,特別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發展生豬,突出發展肉牛、肉羊和奶牛,積極發展特色養殖業”的發展戰略后,各地加大了以畜種結構、畜群結構和產品結構為主的畜牧業結構調整力度。2005年全省牛、羊存欄分別達793.02萬頭和448.33萬只,比2000年增長20.53%和31.18%,年均遞增3.8%和5.58%;肉牛、肉羊出欄分別達103.08萬頭和280.26萬只,比2000年增長100.74%和69.37%,年均遞增14.95%和11.11%;同期生豬存欄數和出欄數分別達2138.01萬頭和1911.34萬頭,年均遞增4.85%和10.36%。牛、羊、禽肉產量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4.94%上升到2005年的16.04%,豬肉產量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84.7%下降到2005年的83.51%,畜牧業結構逐步優化。
    (四)畜牧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
    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發了《中共貴州省委 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03]14號),為畜牧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優質畜產品基地等畜牧業建設項目的帶動下,社會資本注入畜牧行業的額度不斷增加,增強了畜牧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
    小區規模養殖的健康發展,加快了畜牧業標準化、規范化養殖的步伐。2005年,全省已建成畜禽養殖小區1268個,其中:肉豬765個、肉牛280個、奶牛16個、肉羊116個、禽91個。全省適度規模養殖發展速度加快,出欄肉豬5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32666個,出欄肉牛5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328個,出欄肉羊100只以上的養殖場(戶)1900個,出欄肉雞500羽以上的養殖場(戶)3702個。
    在畜牧業發展進程中,畜牧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空前活躍,畜牧業重點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全省從事畜禽養殖及畜產品加工的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3家,涉及乳制品、肉制品、禽蛋食品加工及草業、飼料加工等相關領域。
    (五)飼料工業穩步發展
      “十五”期間,我省飼料工業產量持續增長。2005年,全省工業飼料生產量達41.1萬噸,其中配合飼料23.24萬噸、濃縮飼料17.86萬噸,總產值達16.5億元,工業飼料產量和總產值分別比2000年增長50%和189.5%;推廣工業飼料130萬噸,比2000年增長117%。隨著我省工業飼料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正大集團、希望集團、正邦集團、湘大駱駝、韓國希杰等省外企業紛紛進入貴州。飼料工業生產水平大幅提高,產品結構趨于合理,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十五”期間,我省飼料級磷酸鹽生產增長迅速,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六)動物防疫體系進一步完善
    “十五”期間,全省各地強化動物防疫和檢疫監督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推進防疫工作不斷向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相繼實施了動物疫情測報站、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基層動物檢疫監督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動物防疫體系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其中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項目、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基層動物檢疫監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覆蓋全省9個市(州、地)、66個縣(市、區、特區)、120個鄉鎮。改擴建省、地、縣三級獸醫實驗室,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建設鄉鎮畜牧獸醫站352個、村級防疫室3000余個、國家動物疫情測報站9個,完善14個省際間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設施設備。
    (七)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健全
    “十五”期間,省凍精站通過驗收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國家級種公牛站生產經營許可證》,具備生產經營家畜凍精資質,生產能力基本滿足全省牛品種改良工作的需要,全省累計建成牛改點2324個,其中凍配點1975個,輸精員3039人。2005年完成人工輸配母牛42.69萬頭,其中凍配37.33萬頭、鮮配5.36萬頭,產雜交牛21.66萬頭,受胎率由“九五”期末的30%提高到52.17%;牛平均單罐輸配數189頭,雜交牛占牛群總數的15%左右。全省已建成波爾山羊種羊場5個,羊改點1613個,其中凍配點593個,累計輸配母羊56.82萬只,雜交羊約占羊群總數的5%。胚胎移植工作已經起步,累計完成移植受體牛、羊2273頭(只),產犢牛244頭、羔羊1054只。
    全省有國家級畜禽良種豬場1個,地級擴繁場9個,地、縣級種畜禽場34個,豬改點9575個(人工授精點2820個),豬三級繁育體系基本形成。2005年,推廣雜交豬2454萬頭,其中“三元”雜交豬1227萬頭,其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2.7%上升到50%。
    全省累計推廣良種禽5.17億羽、意蜂25.2萬群、良種兔127.7萬只,從江香豬、可樂豬、黔北麻羊、平壩灰鵝、黔東南小香雞、烏蒙烏骨雞、竹鄉雞、矮腳雞、下司犬等地方優良畜禽品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
    (八)草地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
    全省以草地改良、退耕還林還草、林下種草、糧草間作等形式開展草地建設,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畜禽提供優質牧草。“九五”期末,全省累計人工種草210萬畝,“十五”期間,新增人工種草120萬畝。成功推廣林草畜、糧草畜、畜沼糧結合的生態養殖技術,建成一批集科研、示范和技術推廣于一體的草地畜牧業示范基地。
    “十五”期間,冬季農田種草養畜成為生態畜牧業建設的一個亮點。推廣種植一年生黑麥草、燕麥、冬牧70黑麥、箭舌豌豆、光葉紫花苕等優質牧草,累計完成冬季農田種草300多萬畝。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畜牧業投入增加
    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建設生態畜牧大省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具體措施,各市(州、地)、縣相繼出臺了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意見(決定),編制并發布了畜牧業發展規劃,增加了對畜牧業的投入。2005年省級財政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由2002年的1800萬元增加到6250萬元。自2004年啟動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項目以來,各級政府多渠道籌集資金,省、地、縣三級財政共投入1.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發展。
    (二)完善管理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根據省委、省政府黔黨發[2003]14號文件精神,2003年,在省農業廳畜牧獸醫局的基礎上,組建了貴州省畜牧局,內設4個正處級職能處(室),負責全省畜牧業發展的行業管理。全省9個市(州、地)中7個成立了獨立的地級畜牧局(中心),88個縣(市、區、特區)中60個成立了畜牧局(中心),形成了省、地、縣三級畜牧業管理體系。為提高綜合執法水平,加大執法力度,2004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了省、地、縣三級綜合執法機構142個,已配備執法人員400余名。
    (三)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畜牧業科技水平
    “十五”期間,各級畜牧部門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三推廣三普及四提高”畜牧業綜合技術推廣為重點,加強科技創新,逐步提高畜牧業科技水平,科技進步對畜牧業增產的貢獻率達40%以上,畜牧業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率增至47.7%。
    “十五”期間,開展畜牧科技攻關項目13個,基金項目10項;國家成果推廣計劃1項,省重點成果推廣計劃項目12項;實施畜牧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項,軟科學研究項目2項,省長基金項目7項。開展人工草地建植、管理及冬季農田種草利用技術研究;貴州主要牧草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天然草地改良與合理利用技術研究;秸稈處理利用技術研究;糧(林)草畜結合生態養殖技術研究。采用細胞遺傳學、生化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等方法,對地方畜禽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及遺傳關系進行研究;采用胚胎移植技術進行牛羊品種改良。采用組織培養、熒光抗體試驗、瓊脂擴散試驗、酶聯免疫試驗等常規病原學、血清學方法進行動物疫病診斷;引進聚合酶鏈反應(PCR)、DNA分子雜交試驗、核酸探針、核苷酸序列分析、氨基酸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學檢驗新技術。開展“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硝基咪唑”、“氯霉素”等涉及畜產品安全衛生的激素類和獸藥殘留等項目檢測。取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5項,農業廳豐收計劃獎55項。
    (四)加強項目建設,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為加強項目管理,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2004年省農業廳與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扶貧辦聯合下發了《貴州省畜牧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畜牧業項目申報、審批、管理、驗收等程序。省畜牧局先后下發了《貴州省優質畜產品基地項目申報指南》、《貴州省優質畜產品基地項目實施管理試行辦法》和《貴州省優質畜產品基地項目統計報表試行制度》。同時,省畜牧局成立了項目管理辦公室,不定期組織人員對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項目開展專項檢查,確保項目建設達到預期目標。自2004年啟動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后,各項目縣(市)成立了有政府主要領導參加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由畜牧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項目實施小組,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并負責解決項目建設中的技術難題。到2005年,全省共建立優質畜產品基地90個,項目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十五”期間,我省實施了貴州省白三葉等牧草種子基地建設、天然草原恢復與保護建設、秸稈養畜示范縣建設、農業部“948項目”、貴州省肉用種羊場、肉用種牛場建設、供港活牛基地建設、貴州省種公牛站改擴建、貴陽市花溪高產奶牛良繁基地建設、貴州省胚胎移植中心建設、貴州省飼料監察所基本建設、貴州省飼料安全工程建設、貴州省獸藥質量監測檢驗室建設、動物疫情測報站、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基層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基層動物檢疫監督基礎設施、動物檢疫監督設施等一批畜牧業基本建設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提高了飼草飼料生產、畜禽品種改良、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及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進一步擴大開放,增強畜牧業發展活力
    “十五”期間,全面完成了“中國-歐盟奶業和食品加工技術及商務合作項目”、“中加合作農村綜合發展扶貧項目”、“國際標準化草地畜牧業建設項目”等建設。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引進了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了我省畜牧業的長足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全省引進境內外民營企業投資農業產業81家,其中投資畜牧業企業35家,占43.2%。柳江、新廣、大龍、北京京安等一批省外畜產品加工及養殖企業落戶我省。同時,省內大量社會資本創辦的養殖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各類民營畜產品加工及養殖企業的興起,延長了畜牧業產業鏈,繁榮了畜產品市場,民營企業的介入為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拉動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二章 “十一五”畜牧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有利條件
    (一)自然資源
    貴州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勤勞的貴州人民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馴養了許多優良的地方畜禽品種,使貴州畜禽品種資源十分豐富且大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全省地方優良畜禽品種有45個。其中有關嶺黃牛、思南黃牛;香豬、可樂豬;貴州白山羊、黔北麻羊;竹香雞、三穗鴨、平壩灰鵝等。“九五”期間通過畜禽品種資源補充調查,新發現了貴州白水牛、黔東南小香羊、貴州馬頭山羊、烏蒙烏骨雞、織金白鵝等一批性狀特異,極具開發價值的優良品種。從國外引進的西門塔爾牛、杜洛克豬、波爾山羊等品種,通過引進雜交培育,育成了荷斯坦奶牛、貴州半細毛羊、貴農黃雞等品種,進一步豐富了貴州的畜禽種質資源。
    全省天然草地面積達6430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4.3%,有500多萬畝田地坎和3000多萬畝林下草地可供開發利用,可供飼用的植物種類有1000多種。近年來,我省加大人工種草力度,引進白三葉、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麥草、鴨茅、一年生黑麥草、菊苣、串葉松香草、皇竹草等優良牧草并大面積推廣種植,草地改良步伐加快,提高了牧草的產量和質量。全省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每年鮮草總產量可達5000多萬噸,加上退耕還林地和冬季農田種植優質牧草,每年鮮草總產量可達6000多萬噸。每年有1100多萬噸農作物秸稈和600多萬噸藤蔓可供家畜利用。大量的玉米、馬鈴薯、餅粕、糠麩等糧食及其副產品可為畜禽提供飼料資源。
    (二)政策保障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省畜牧業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畜牧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出臺了3個1號文件,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對農民實行普惠政策。2003年,貴州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把我省建成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畜產品為特征,以生態養殖為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畜牧業大省。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積極培育以生態畜牧業和旅游業為重點的后續支柱產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畜牧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種畜禽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和《貴州省動物防疫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貴州生態畜牧業大省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科技支撐
    “十五”期間,加強畜牧業科技和機制創新,加快科技事業發展,使我省畜牧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歐盟等國際組織和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友好國家的支持下,先后實施了草地農業系統項目、奶類援助項目、土地綜合利用項目和農村綜合發展扶貧項目,實施了畜牧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科技儲備和技術基礎,探索和總結出以“三推廣三普及四提高”為重點的畜牧業綜合配套技術,培養出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為加快畜牧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畜牧獸醫科研、教學、技術服務體系已形成。貴州省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貴州省草業科學研究所、貴州農科院旱糧研究所、畢節地區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等從事畜牧、獸醫、草業基礎應用研究的單位,對制約我省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具備聯合攻關的能力,并已研究完成一批可供應用的良種繁育、畜禽短期育肥、疫病防治、優質飼料生產和小區規模養殖配套技術。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院、貴州省畜牧獸醫學校、各地、縣職業技術學校每年培養出大批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為全省畜牧戰線輸入大量新鮮血液。
    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省、地、縣各級成立了獸醫防治檢疫站、畜禽品種改良站、飼草飼料站和獸藥飼料監察所,75%的鄉(鎮)畜牧獸醫站單設,24%的鄉(鎮)畜牧獸醫站三權歸縣管理。全省有1萬多名專業技術隊伍,有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7200多人。大部分行政村配備了專職的村級畜牧獸醫技術員,省、地、縣、鄉、村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全省約有2800萬從事畜牧養殖業的勞動者具備一定的養殖技術。畜牧業科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四)資金支持
    中央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農業部累計投資1.45億元。動物疫情測報站、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動物防疫和檢疫監督基礎設施等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動物防疫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飼料安全工程和省級獸藥質量檢驗室建設項目投資500多萬元,13個“天然草原恢復與保護建設項目”和貴州省白三葉等牧草種子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近1億元,牛、羊和胚胎移植等品種改良項目總投資達2275萬元。草地畜牧業發展迅速,品種改良和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工作基礎夯實。“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對貴州石漠化治理工程、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我省畜牧業提供資金支持。
    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同時,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財政投入畜牧業資金省、地、縣三級按3∶3∶4的比例配套。省級每年安排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5100萬元以上,以后繼續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省級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治、畜產品安全、信息體系以及基層畜牧獸醫站建設補助,以及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等。地、縣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財政扶貧項目資金80%用于種養業,其中不少于50%的資金投向畜牧業。主要用于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牧草種子、青貯氨化設施補助及農民技術培訓等。農村沼氣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村基本建設資金、鄉鎮企業發展基金、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資金等,本著“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各記其功”的原則,大力支持畜牧業發展。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積極引導生產要素投向畜牧業,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堅持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畜牧業發展,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以多種形式參與畜牧業生產、畜產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調動和保護社會各方面參與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以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機構貸款、農民和企業投資、引進外資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逐步建立,為加快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保障。一批省外畜產品加工及養殖企業落戶我省,帶動各類畜產品加工及養殖企業的興起,為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拉動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現有各類畜牧加工企業資產總額達8.28億元,年產值29.49億元。
    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金融部門努力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在注意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增加對畜牧業發展的貸款額度,重點支持發展優質畜產品規模生產、農戶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市場建設、飼料和獸藥生產等。各地配合農業銀行認真抓好小額扶貧信貸資金的發放、管理和回收工作。對有還貸能力、信譽好的畜牧養殖戶,加大資金投放力度,幫助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對發展畜牧業的服務功能。保險部門積極主動開展畜牧保險業務,降低養殖業風險。
    據統計監測,2005年全省投入畜牧業生產資金達61.9億元,其中國家投資4.059億元,企業投資2.96億元,個人投資54.92億元,分別占投資總額的6.55%、4.78%、88.67%,在個人投資額中,農戶投資47.24億元,占個人投資額的86.01%、占全省投資額的76.26%,農民已成為畜牧業的投資主體。多渠道、多元化畜牧業投入機制已初步形成,資金支持拉動畜牧業快速發展。
    (五)市場營銷
    畜禽產品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我省動物性食品仍以豬肉為主,蛋、奶消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奶,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西南地區平均水平的22.8%,全國的8.6%,世界的0.5%。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和經濟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質量的升級,這些差距也就成為市場需求發展的方向,僅滿足貴州本省需求,就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有利于發揮貴州草地畜牧業的比較優勢。貴州經濟發展滯后,但是工業污染程度較輕,生態環境相對較好,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得到改善。充分利用我省良好的自然環境,生產和加工“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是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優勢,有利于貴州畜產品走向世界。貴州兼具農區畜牧業和草地畜牧業的特點,農民有發展養畜的傳統習慣。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農民家庭飼養豬、牛、羊的比重較大,而農民家庭養畜成本較低,因此,我省畜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市場潛力大。
    全省擁有大中型大牲畜交易市場68個,關嶺縣花江、玉屏縣朱家場、貴陽市花溪、盤縣劉官屯、興義市萬屯市場5個大牲畜交易市場日上市量500頭以上,大牲畜日上市量200-500頭的中型交易市場63個。大牲畜日上市量200頭以下的小型交易市場100多個。全省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個大牲畜交易市場。豬禽交易在各農貿市場均有攤點經營,經營攤點密布各地。肉牛屠宰銷售市場增多,安順市幺鋪鎮大型肉牛屠宰銷售市場日均屠宰銷售肉牛300頭以上的,縣以上城市都已建立了民營的肉豬屠宰銷售市場,全省大中城市均設有蛋類批發市場。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2005年,新增省級畜產品加工及養殖龍頭企業11戶,引進省內外民營企業投資畜牧業企業35家,320余個養殖協會和營銷協會的建立,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發揮了重大作用。交易市場、畜產品加工企業、營銷組織和各類養殖協會的興起,初步構建了我省畜產品市場營銷網絡。
    信息網絡方便廣大農民和畜牧科技人員網上查詢養殖技術和市場信息。近年加大了信息網絡建設力度,“貴州農業信息網”、“貴州農經網”實現從中央到省地、縣、鄉(鎮)的縱向聯系和雙向反饋,橫向與各涉農部門、畜產品市場等相連。為基層干部、農民朋友,涉農部門和畜產品加工企業、養殖專業戶等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對指導畜產品生產和市場營銷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因素
    雖然我省畜牧業保持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但與建設生態畜牧業大省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省畜牧業還存在基礎設施薄弱,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畜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投入不足。2005年,國家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僅占畜牧業總產值的2.1%。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我省畜牧業的發展。近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增加了對畜牧業的投入,但與畜牧業發展的速度仍不相適應,繼續加大投入已成為我省建設生態畜牧業大省的當務之急。
    二是規模化程度低。畜牧業規模養殖比例小,大部分仍以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為主體,養殖方式落后,養殖水平低。工業飼料普及使用率和轉化率、牲畜繁殖率、出欄率和個體生產能力及畜產品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養殖農戶的帶動能力弱,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產加銷脫節,“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農村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信息體系不完善,中介服務機構少,養殖農戶參與市場競爭的難度大,嚴重制約了我省畜牧業的發展。
    三是結構不合理。我省農業生產條件差,糧食人均占有量相對較低,發展養豬受到一定限制。而我省肉類總產量中豬肉比重較大,牛羊肉比重較小,生豬基數大,增速較快,但比較效益低,優質畜產品供應不足;牛、羊、禽肉的產量雖然持續增長,但基數小,增速慢;蛋、奶的產量因受傳統的飼養方式、城鄉居民消費觀念和膳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而發展緩慢。
    四是科技水平低。在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在畜牧業增產或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普遍在60%~80%,我國為49%,而我省僅為40%。差距主要表現在畜禽品種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草地和飼料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動物營養與新型飼料添加劑開發、畜禽胚胎移植工程和繁殖技術、良種化程度,畜禽主要疫病預警預報和高效防治技術、畜禽飼養工藝和環境工程技術、畜禽產品加工技術、畜牧業標準化技術、監測體系建設和監測技術運用、畜牧業信息化等方面。農戶傳統養殖觀念和養殖習慣需要改變,廣大養殖戶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待提高。
    第三章 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黔黨發[2003]14號)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以無害化生產和草畜平衡為重點,統籌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走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道路,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方畜產品品牌,提高畜牧業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遵循循環經濟運行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利用科技手段構建畜牧業循環經濟體系,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市場導向原則
    做好市場環境分析,預測畜牧經濟發展趨勢,不論是商品基地建設、區域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的確立,還是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與發展,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化理念配置資源,組織生產,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產業化經營原則
    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畜牧業龍頭企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布局科學、競爭力強的畜牧業龍頭企業群體,帶動畜牧業生產、加工和營銷上規模、上水平。同時,培育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畜牧業經紀人等中介組織和各種類型的專業大戶,重視和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組織管理職能,提高畜牧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水平。
    (四)比較優勢原則
    立足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配置資源,有效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集中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利用,調優畜牧業生產結構。
    (五)科技先導原則
    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科技事業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抓住農業科技革命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畜牧業,大力推進畜牧業現代化建設。
    (六)依法治牧原則
    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和《貴州省動物防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維護畜產品市場秩序,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保障生態畜牧業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基本目標: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以無害化生產和草畜平衡為重點,統籌兼顧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形成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畜牧業生產體系,初步構建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促進畜牧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實現把我省建成生態畜牧業大省的目標。
    到2010年,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實現以下目標(相關指標見表1):
    (一)畜產品產量目標
    肉類總產量達到282萬噸,人均肉類占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禽蛋產量18萬噸,奶類產量達到12萬噸。
    (二)畜牧業產值目標
    畜牧業產值達到310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
    (三)農民收入目標
    農民畜牧業現金收入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四)牲畜出欄率目標
    生豬出欄率提高到120%,肉牛出欄率提高到18%,肉羊出欄率提高到66%。
    (五)畜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目標
    建設黔北、南北盤江優質肉牛產業帶;黔北、黔南優質肉羊產業帶;黔中、黔北優質肉豬產業帶;大中城市郊區和高等級公路沿線奶牛產業帶;高等級公路沿線和黔南、黔東家禽及特色養殖產業帶。在每個養殖帶內布局和建設一批優質畜產品商品生產基地。
    (六)龍頭企業發展目標
    全省建成重點龍頭企業省級40個,地區級50個,縣級100個。
    (七)市場建設目標
    全省建成區域性大型活畜交易市場40個,大型屠宰交易市場20個,活畜禽和畜禽產品交易綜合貿易市場5000個。
    按照市場需求,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地開發優質畜產品,立足省內市場,大力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力爭使我省畜產品在國際及省外市場的交易量占產品總量的30%以上。
    (八)畜牧業生產體系目標
    建成畜禽良種繁育、動物疫病控制、飼草飼料生產、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畜牧業生產支撐保護體系,有效控制重大動物疫病,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水平。
    第四章 重點項目
    為實現貴州省畜牧業發展“十一五”計劃目標,規劃實施七大工程項目,即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工程、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建設工程、動物保護體系建設工程、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工程、畜牧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工程、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建設工程和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工程(見表2)。
    一、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繼續完善省、地、縣三級良繁體系,建設省級肉用種羊場1個,加快地級肉用種羊場及高產奶牛繁育場建設,改善各級良種場基礎設施,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加快品改點建設,增加豬、牛、羊品改點覆蓋度,注重引種與改良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二)重點項目布局
    1、地級肉用種羊場及高產奶牛繁育場建設項目:在銅仁、遵義、畢節等地實施。
    2、地級良種豬擴繁場建設項目:在遵義等地實施。
    3、牛凍配改良點建設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4、豬人工授精點建設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5、羊人工授精鮮配點建設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6、原種雞場建設項目:在貴陽、遵義、興義等地實施。
    7、父母代雞場建設項目:在9個市(州、地)實施。
    8、省級肉用種羊場建設項目:在貴陽實施。
    9、省級種畜禽調節中心及省級家禽胚胎移植中心建設項目:在貴陽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1.425億元。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雜交牛40萬頭、本地種公牛2000頭、合格種豬6000頭、“二元”雜交豬2000萬頭、“三元”雜交豬3000萬頭、合格種公羊700只、雞苗1000萬只、地方優良種雞20萬只,畜禽良種供給能力大大提高。每年新增產肉量12萬噸,年新增產值11.6億元。
    二、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每年冬季農田種草300萬畝、處理利用秸稈160萬噸。對現有大型飼料加工廠進行技術改造。
    (二)重點項目布局
    1、冬季農田種草及秸稈處理利用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2、飼料加工廠技術改造項目:在飼料廠所在地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1.47億元。項目建成后,為全省優質畜產品基地提供充足、優質的飼草飼料來源,促進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對現有大型飼料加工廠進行技術改造,企業質量規范化管理體系完善,生產企業通過GMP認證,畜牧業投入品質量提高。
    三、動物保護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動物保護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省、地、縣三級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充實地、縣、鄉(鎮)、村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設施,完善其疫病防疫、診斷、監測、報告等基礎設施設備,加強地、縣級動物防疫監督與檢疫基礎設施建設,新建6個省際間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和9個無害化處理場,完善14個省際間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設施。
    (二)重點項目布局
    1、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項目:在貴陽實施。
    2、地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項目;在9個市(州、地)所在地實施。
    3、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項目:在88個縣(市、市轄區)實施。
    4、省際間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建設項目:在檢查站所在地實施。
    5、地、縣級動物防疫監督與檢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9個地區、88個縣實施。
    6、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項目:在1484個鄉鎮實施。
    7、村級獸醫室建設項目:在23898個村實施。
    8、牲畜無害化處理場建設項目:在9個市(州、地)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4.313億元。通過本項目的實施,省、地、縣、鄉、村五級防疫、檢疫基礎設施增強,建立上下貫通、橫向協調、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動物防疫體系,全面提高重大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監測、預警、預防、控制和撲滅能力,提高動物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的追蹤溯源能力,降低牲畜死亡率,對保護畜牧業健康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新建省級種畜禽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1個,改擴建省級獸藥、飼料、畜產品質量安全監察中心1個,地級獸藥、飼料、畜產品安全監測中心9個,縣級獸藥、飼料、畜產品安全監測中心88個。建設88個省級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以建設無公害畜禽示范養殖小區為載體,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建成100個無公害肉豬養殖小區、50個無公害肉牛養殖小區、50個無公害肉羊養殖小區、100個無公害家禽養殖小區、10個無公害奶牛養殖小區。認定200個畜禽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50個無公害畜產品。
    (二)重點項目布局
    1、省級種畜禽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項目:在貴陽市實施。
    2、獸藥、飼料質量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在貴陽及各地區、88個縣實施。
    3、畜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在貴陽及各地區、88個縣實施。
    4、省級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在88個縣實施。
    5、無公害肉豬、肉牛、肉羊、家禽、奶牛養殖小區建設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7.34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在全省范圍內對種畜禽和獸藥、飼料生產、銷售、使用各個環節及畜產品質量安全開展全方位的監測檢驗,有效地監控畜產品質量安全指標,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將建成一批標準化畜禽示范養殖小區,對全省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增強競爭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畜牧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在可樂豬、黑豬、花豬、白洗豬、江口蘿卜豬、關嶺黃牛等品種原產地建設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白山羊、麻羊、黑山羊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黔東小香雞、貴農黃雞、貴農金黃雞、竹鄉雞、矮腳雞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興義鴨、三穗鴨品種資源保護場,地方品種資源保護條件逐步改善。在40個縣實施石漠化地區草地植被恢復項目,草地改良800萬畝,圍欄封育200萬畝,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400萬畝,項目區草地植被覆蓋率提高20%以上。
    (二)重點項目布局
    1、豬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項目:在威寧、綏陽、錦屏、施秉、江口、關嶺等地實施。
    2、關嶺黃牛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項目:在關嶺實施。
    3、羊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項目:在沿河、仁懷、威寧等地實施。
    4、雞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項目:在從江、貴大、赤水、興義等地實施。
    5、鴨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場建設項目:在三穗、興義等地實施。
    6、石漠化地區草地植被恢復建設項目:在草地面積大于5萬畝、巖溶面積占國土面積30%以上的縣(市、市轄區)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13.94億元。項目建成后,瀕危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進一步加強,特色畜禽品種資源豐富,數量增多,形成地方特色畜禽品牌。石漠化地區草地植被逐步恢復,巖溶地區石漠化繼續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地畜牧業進一步發展。
    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通過新建9個市(州、地)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50個縣級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省、地、縣三級草地資源及生態監測中心,全省地、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完善,省、地、縣三級草地資源及生態監測體系健全,與全國草地監測中心聯網形成草地監測網絡。
    (二)重點項目布局
    1、地級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在9個市(州、地)實施。
    2、縣級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在50個縣(市、市轄區)實施。
    3、草地資源及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在省及9個市(州、地)、88個縣(市、市轄區)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2.471億元。項目建成后,畜牧業社會化服務和管理體系更加完善,人員隊伍健全,管理體制不斷創新,運行機制更為靈活,公益性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七、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工程
    (一)發展重點
    以建設優質畜產品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畜產品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的質量,加快畜牧產業化經營步伐,增強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省委、省政府黔黨發[2003]14號文件的要求,“十一五”期間繼續建設40個優質肉牛生產基地、30個優質肉羊基地、40個優質瘦肉型豬生產基地、30個奶源生產基地、200個草地優質雞養殖基地。
    (二)重點項目布局
    1、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在威寧等40個縣實施。
    2、優質肉羊基地建設項目:在沿河等30個縣實施。
    3、優質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在遵義等40個縣實施。
    4、奶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在烏當等30個縣實施。
    5、優質家禽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在全省各地實施。
    (三)資金投入及預期效果
    項目總投資44.82億元。項目建成后,新增牛肉量6萬噸、羊肉量3.24萬噸、產奶量6.8萬噸、 豬肉量21萬噸、禽肉量2.7萬噸,新增產值37.624億元。
    第五章 主要措施
    一、轉變生產方式,提高整體效益
    以建設無公害畜禽養殖小區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和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做好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規劃。以發展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戶為載體,正確引導,積極扶持,規范建設,強化監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建設步伐。按照農業部印發的《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管理規范》的要求,加強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的水電路設施、畜禽圈舍、防疫設施、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推進畜禽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加快飼草料基地建設,按照良草良畜配套的原則實現草畜平衡和飼草料均衡供應。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增強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
    進一步加大以畜種結構、畜群結構和產品結構為主的畜牧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發展牛、羊、兔、鵝等草食畜禽。通過加強草地建設,提高草地產量、質量和載畜量,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則,相應增加草食畜禽的飼養量和提高出欄率。加快肉牛和肉羊品種改良,提高優質產品比重;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增加適合市場需求的“三元雜交”瘦肉型豬的比重;在城市郊區和高等級公路沿線突出發展奶牛;積極開發地方特色品種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加快實施優質畜產品基地建設項目,以項目為載體,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畜牧業。通過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提高畜產品質量,有效地增強我省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具有知識產權和貴州特色的畜產品品牌。通過實行糧草畜結合、林草畜結合和畜沼糧結合,建立種植業與養殖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三、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發展后勁
    積極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術推廣單位和企業,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技術研究,力爭在畜禽牧草良種培育、安全優質新型飼料研發、健康養殖、動物防疫、石漠化地區草地植被恢復和草地病蟲鼠害防治等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
    充分發揮畜牧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和畜牧業專業協會的作用,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加大已有技術的組裝配套和示范推廣力度,促進單項技術推廣向綜合配套技術推廣轉變。進一步實施畜牧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重點推廣畜禽養殖小區規模生產技術、瘦肉型豬規模生產技術、高產奶牛繁育與規范化飼養技術、優質牛羊肉生產技術、水禽生產技術、全株玉米青貯及秸稈利用技術、配合飼料生產應用技術、退牧還草舍飼養畜技術、草原鼠蟲害防治技術、冬閑田土種草養畜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重點做好“三推廣三普及四提高”畜牧業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工作。
    以職校、農廣校、電大、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載體,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對基層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農民,尤其是養殖專業戶開展技術培訓,使每個養殖專業戶至少有一人能熟練掌握1-2種畜牧獸醫適用技術。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較強科技應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戶,使他們成為依靠科技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四、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畜牧業投入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建議各級財政應以財政收入增長幅度為最低限度增加畜牧業投入,并形成制度。近期各級財政應增加科技推廣費,支持畜牧業關鍵技術推廣。省級財政應把發展畜牧業經費按一定比例納入預算,同時建立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并探索在轉移支付上對農民發展畜牧業進行直接補貼的方式;各級地方財政也要有相應的資金安排。財政投入,主要用于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突破,重在示范和引導。
    二是動員社會資金投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招商引資,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工商資金以及外資進入畜牧業開發領域。
    三是增加銀行信貸。在確保有償性、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的前提下,銀行及信用社應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對畜牧業的貸款力度。通過建立農戶信用等級體系,加大農民小額貸款的額度和覆蓋面,重點支持農戶發展家庭養殖業,使農民成為養殖業投資主體。建議財政、金融部門設立發展畜牧業考核的經濟指標,準確把握資金投入動態。
    四是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私營企業和個體生產、加工、運銷專業大戶創辦龍頭企業,或以資金、技術參股,聯合其它經濟實體,組建龍頭企業。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擴大經營規模。
    五、提高組織化程度,推進產業化經營
    圍繞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積極扶持和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適度規模養殖,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盡快培育一批畜牧業重點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各級龍頭企業加大改革力度,加強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樹立品牌,開拓市場,增強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聯結機制,處理好龍頭企業與養殖農戶的利益關系,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與養殖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使農牧民參與畜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分配,提高養殖農戶的收入水平。
    六、健全服務體系,增強服務功能
    重點健全和完善畜禽良繁體系、飼草飼料生產供應體系、動物防疫體系、技術服務體系、畜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建立省、地、縣三級良種繁育體系。根據產業發展布局,牛的繁育體系,要抓好省種公牛站和基層人工授精點的建設;豬的繁育體系,省級抓好1個原種場和4個種質資源保護場的改擴建,地級抓好9個擴繁場和40個“二元”雜交母豬繁育基地,縣級抓好400個“三元”雜交仔豬繁育基地;進一步抓好種羊場和父母代種雞場的建設。
    建立健全省、地、縣飼草飼料技術推廣和草地監理體系,大力推廣草地建設與合理利用、冬季農田種草和秸稈處理利用技術,逐步實現飼草飼料均衡供應和種植業與養殖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結合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工業飼料產品質量及推廣普及率。
    建設完備的動物疫病診斷監測、疫苗保存貯運冷鏈、防疫監督、動物檢疫、動物免疫等系統,加強動物疫病監測,有效控制重大動物疫病發生,使大牲畜、中家畜、禽的死亡率分別控制在0.5%、2.5%和6%以內。強化省內、省際間動物及動物產品流通檢疫監督檢查,防止動物疫病傳播。
    切實加強鄉(鎮)畜牧獸醫站、村獸醫室建設,逐步形成縣、鄉、村規范有序的畜牧獸醫技術服務網絡。加強畜牧獸醫技術隊伍建設,增強技術力量,確保每個鄉(鎮)有4-7名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每個村有1名村獸醫防疫員。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基層畜牧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
    重點發展牲畜交易市場和大型屠宰市場。擴建一批肉牛交易市場、生豬交易市場、仔豬市場和禽蛋交易市場,新建一批畜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完善現有的定點屠宰場,建設一批屠宰和農貿交易市場。積極推進畜牧業信息體系建設,做好市場信息預測,充分地利用各種渠道,發布市場信息,組織農民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優質畜產品生產。
    健全完善全省獸藥、飼料及畜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監測檢驗隊伍建設,更加有效地監管畜牧業生產投入品的質量,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
    七、完善配套法規,堅持依法治牧
    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頒布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按照“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建立健全執法機構,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執法隊伍素質,規范監督管理行為,提高執法水平。
    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盡快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規。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各項法律法規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提出對策建議。
    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普及有關法律知識,提高農牧民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八、切實加強領導,加快牧業發展
    結合各地、縣發展的特點,劃定優勢畜產品發展區域,實行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結合獸醫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畜牧獸醫管理體制,配強畜牧部門領導班子,充實和加強縣、鄉兩級畜牧獸醫業務力量。進一步加大對外合作與交流的力度。建立特色畜產品基地,鼓勵畜產品出口。用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及東部地區投資者在我省投資建設畜禽良種場、優質畜產品基地、肉類及皮革加工業及牧草種子及草產品開發項目,推動畜牧業結構升級。
    廣泛宣傳畜牧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宣傳畜牧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各地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成績和經驗,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充分發揮畜牧系統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的作用,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為畜牧產業發展服務。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為重點,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7 22:4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五莲县| 白银市| 铁岭县| 闽侯县| 左云县| 宜州市| 修水县| 敦煌市| 于田县| 斗六市| 应城市| 柘城县| 仲巴县| 申扎县| 甘谷县| 普定县| 聂拉木县| 青川县| 讷河市| 遵化市| 福鼎市| 攀枝花市| 通江县| 延庆县| 固始县| 靖边县| 连江县| 赣州市| 社旗县| 沂源县| 南平市| 荥阳市| 万荣县| 太原市| 旬阳县| 天门市| 水城县| 西和县| 平顺县| 彭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