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近10余年,預混料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05年,企業數量已達3064家,為飼料企業總數的19.7%。同時,產量上升也很快,2001年才為228.6萬t ,2005年就有了473.8萬t,平均增幅20%,并且勢頭不減(表1)。相比同期配合飼料(6.1%)、濃縮飼料(15.1%)的表現,其風光遠蓋過后者。
表1 2001-2005年預混料企業數量、產量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數量(個) |
2579 |
2899 |
2848 |
2971 |
3064 |
產量(t) |
2286016 |
3162819 |
3258352 |
4055999 |
4737664 |
這個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我國飼料工業發展水平低所決定。如果生產配合飼料時不額外添加預混料,產品營養的“全價”很難達到。
其二,預混料行業進入門檻低,兩三桿槍、兩三萬幣子、兩三套配方就能支起一個灘子。滿足了特定時期業內精英自主創業的需求。
其三,飼料行業處于快速成長期,市場的迅速擴容帶動了預混料的高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是國內預混料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業內精英多數混跡于其中。天津正大、北京康地、大北農、禾豐、偉嘉、挑戰、德佳……無一不是在業內大名鼎鼎。
但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行業的發展,預混料企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產生瓶頸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有以下6點: 第一,高科技帽子褪色,生產配合飼料的企業或車間,對外購預混料的依賴性降低。 第二,賣方市場轉向買方,預混料企業達到了幾千家之多。 第三,行業壁壘低。大量小企業涌入,業內龍蛇混雜,使得市場混亂。 第四,運營成本高。預混料的特點決定了企業的營銷、物流費用高。稍具規模的企業營銷費用都不低于15%,物流費用也不低于5%。而預混料的利潤卻在下降,并且趨勢是繼續下降,這讓企業倍感壓力。 第五,企業難以做大。大北農是目前最大的預混料生產企業,一個月也不過1萬余t,一年也就13萬t左右,年銷售額距10億元都還遠。而企業不大,在業內的影響力就不會大。影響力不大,就會失去許多資源的支持。 第六,預混料說白了只是配合飼料的一部分,預混料企業只是為生產配合飼料的企業服務。從國外的發展經驗看,作為獨立行業長期單獨存在的可能性,讓人信心不夠。
因為這些原因,雖然至少近10余年預混料發展勢頭仍會強于濃縮飼料和配合飼料,但從長期看,筆者并不看好預混料企業的發展。
不過,與此立場相反的人更多。他們認為,作為飼料行業的高科技,專業化生產預混料生產具有廣闊空間,是市場發展趨勢,而不少規模養殖場使用預混料的事實是其重要論據之一。
然而,事實雖然是事實,解讀卻有偏差。筆者認為,預混料之所以有市場,而且近些年越來越大,根源是配合飼料的利潤高。如果外購配合飼料的價格比養殖戶用預混料自配的飼料價格更低,預混料會有市場嗎?我們來看一下廣東,這個國內領先的養殖、飼料強省,它的預混合飼料產量占總產量的2.1%,而全國預混料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是4.4%,這其中反映出的問題說明了什么?
時代在變,養殖戶也在變,當因為競爭使得商品配合飼料的成本接近自配料,質量信譽大大提高,加上配合飼料廠家又有原料采購、品控、設備、工藝等優勢,這種情況下,又有哪個養殖戶會去選擇——自己跑到糧食市場去湊足配料的原料,購置一套小型加工機組,做簡單的破碎和混合,而配出來的飼料成本差不多,效果又達不到商品料的水平,又何苦呢?
事實上,由于是基礎制造業,飼料生產逃脫不了低利潤的“命運”,作為配合飼料的一部分,又要從配合飼料的利潤中分一杯羹,預混料的發展是先天不足。
再看看專業化生產的可行度。專業化生產的前提是很高的技術門檻,這樣才能建立技術壁壘,預混料行嗎?蛋氨酸全球就那幾家生產,可預混料,中國就有幾千家在生產。預混料高科技,哄哄養殖戶也就行了,可別連自己也哄了。
目前,之所以不少養殖場傾向于用預混料,除了圖個安心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算不清性價比,而被預混料銷售人員忽悠了。
那么,問題該如何解決?
第一種選擇是轉型。
主要是指企業利用做預混料時積累的資源把經營重心轉向配合飼料、養殖業甚至生物制品等。這種選擇,志在行業有更靚麗表現的大中型預混料企業比較適合。譬如禾豐,成立之初是以預混料為經營重心,但在近年轉向以配合飼料為重心。禾豐能被稱為“北禾豐”,并成為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與其配合飼料產量迅速接近百萬萬噸有密切關系。 不過想要預混料企業轉型并不容易。這是因為:首先積累資金不易,而要進行經營轉向,需要大筆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錢從口袋里往外拿,心疼;其次,心里沒底,經營轉向后,自己的競爭力會怎樣?對自己信心不夠,從而患得患失. 但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要想發展,把企業做強做大,做成業內有影響力的領袖企業,這又是必由之路。看看今天的飼料10強,沒有一家是上世紀90年代那些大名鼎鼎的預混料企業,不管其背景多么顯赫。相反,那些默默的以配合飼料為主業的企業以及積極轉向以配合飼料為主業的預混料企業,卻有不少做大了。 如果你是覺得現在切入配合飼料實力不夠,那也沒關系。筆者認為,至少10年內,預混料的增幅還會業內第一。你可以先積累,現在做預混料是為了賺錢,但雙眼要盯住配合飼料,一旦有適合機會,迅速切入。
第二種選擇是退出。
有些預混料企業沒有大的追求,只求賺錢,而且賺錢求短期,對飼料行業也沒有什么留戀。在他們看來,配合飼料競爭也激烈,利潤還要低,而且預混料高增長期還有一段時間,利潤率也還過得去,先賺著錢再說,今后的事以后再說。 這類企業,筆者的看法,不管其主觀上如何想的,但客觀上走的是退出路,不如干脆以退出為企業之計。在未退出前,一是降低盈利預期,二是提升經營效率,三是騎著馬找馬,只要抓住這3點,企業還是有飯吃的。
第三種選擇是“賣身”
至于既不想轉型又想將來繼續在飼料行業混的預混料企業,可以考慮與大型的飼料商或養殖商結成合作伙伴,讓你的預混料企業成為他們的預混料車間。當然,這首先要戰勝自己,中國幾千年“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理桎梏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另外,你還得要有讓他們親睞的實力。
總之,不管怎么做,練好內功,才能有較好的結果,至少能賣個好價。行業形勢既已變化,預混料企業策略的調整就要快速跟上,商機轉瞬即逝,再等個三五年,那些有想法的大中型預混料企業,要再圖改變以求在業內領先企業群體中謀一席之地,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