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抗生素在保護動物健康、保障肉品供給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最近幾年,“無抗”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
新興的概念和“替抗”產品的層出不窮,讓許多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現代畜牧業有怎樣的發展趨勢?這個發展趨勢對抗生素的使用提出了哪些要求?抗生素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方向?帶著這些疑問,養豬信息網采訪了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黃顯會教授。
1.jpg (69.79 KB, 下載次數: 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9-9 17:38 上傳
華南農業大學黃顯會教授(右)接受養豬信息網的采訪
健康養殖有4個發展階段
黃顯會教授表示,畜牧業是給人提供食品的行業。因此,我們的養殖模式應該是健康安全養殖模式,這種模式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安全,這包含兩方面的含義:1、保證生產過程中動物的健康,確保養殖是有效益的;2、提供安全的食品供人類消費。
因此,健康養殖模式最終目標是:在養殖環節,只提供動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提高免疫力的物質。也就是,養殖過程不使用抗生素!
黃顯會教授認為,由于我國養殖量大、養殖模式多樣,品種復雜,養殖環境控制水平差異較大,我們不可能一步踏入最終目標,健康養殖應該有4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只是提供動物性產品中無獸藥殘留。我國從1996年開始進行獸藥殘留例行監測,養殖戶可以合理使用抗生素。既可以用于動物的促生長,比如我們國家頒布168公告的附錄1的藥物,也可以用于預防和治療動物的疾病,但要確保提供的動物性食品中無獸藥殘留或不超出最高獸藥殘留限量值。
第二階段:僅僅飼料中不加抗菌藥物促生長。也就是說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促生長用抗生素。這是基于藥物耐藥性的考慮。養殖過程中長期低劑量添加抗生素,首先容易產生耐藥性,促生長類藥物的基本結構和當前人類醫療使用的很多化學藥物結構相似,耐藥機理相似,繼而造成交叉耐藥,有時交叉耐藥又容易演變成超級菌。更重要的是,行業內普遍擔心,動物體內存在的耐藥基因會轉移到人。
農業部在今年6月正式出臺的《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性行動計劃(2017-2020年)》中,提出促生長獸用抗菌藥物逐步退出工程:
(1)開展促生長用人獸共用抗菌藥物風險評估,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國際組織有關標準,結合我國實際,2020年前完成相關品種清理退出工作;
(2)開展促生長用動物專用抗菌藥物風險評估,收集、分析和評價相關技術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殘留和耐藥性監測,2020年前形成保留或退出的意見。
(3)對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其他獸用抗菌藥物開展風險評估,收集監測數據,分析技術資料,2020年前形成風險管控意見。
這個退出計劃不單是對產品生產造成影響,更多的給養殖方式帶來變化。
第三階段:抗生素只用于治療,預防不使用。如果《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農業部168號公告)收錄的預防用藥被取消,那么我們的養殖方式只能向現場加藥的方式轉變。但這樣一來,產生的問題是:由于預防用藥的減少,疾病暴發現象增多,原有的獸醫治療習慣很難應對現有的豬病問題。治療精力的增加使養殖效益大打折扣。
針對這個問題,歐洲演變出了兩種應對方式,一方面改變飼養結構和養殖環境;一方面改變給藥方式,在發病初期或疾病潛伏期,給與治療劑量的藥物,加上脈沖式給藥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種方式也稱為“脈沖式治防”。脈沖式治防在養殖環境沒有辦法突變的養殖場,是個很好的管理方式。
封閉式的豬場,消除自身的病原就可以達到凈化。但在我國,大部分的養殖場是半開放式的,豬舍內環境無法做到真正的獨立,病原可以通過媒介貫穿整個豬場。這種養殖環境決定了我們不能一下子步入第三階段,而且第二階段還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第四階段:養殖環節治療和預防都不使用抗生素。這是個理想階段,目前難以實現。
總的來說,我們目前是處于第二階段,正在向第三階段發展。但由于我國養殖量大、養殖模式多樣,散養多,獸藥殘留問題還應重視,因此第一階段也有交融。
正確理解了養殖的發展趨勢才能理解抗生素的使用趨勢,才能正確理解科學合理用藥、精準用藥。
關鍵詞:減抗替抗、科學合理
用藥、安全用藥、精準用藥
1、養殖環境決定養殖模式是否減抗替抗
黃顯會教授認為,我國豬病多發,最關鍵的還是養殖環境問題。西方國家的農場基本上都是自繁自養、上市萬頭左右、存欄母豬250-350頭,這種小規模養殖,一旦發病,處理方便;所有車間都是獨立凈化,也不會大面積傳染,能很好地隔離傳染源,相對來說,疾病少發。
減抗替抗與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在這種良好的養殖環境下,豬場可以采用無抗飼料養殖,如發酵飼料、液態飼料或其它健康養殖產品(營養調整、提高免疫力的產品)。因此,養殖場首先要清楚自身的定位,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確定管理方式和養殖模式。
但這個養殖模式最終要回歸到人的健康上來,也就是盡可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同時,如果能做到相對凈化的養殖空間(生物安全角度的凈化),益生菌技術應該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2、減抗包含的兩個概念:科學合理用藥、安全用藥
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有兩個概念,一是科學合理用藥,即藥效達到臨床最大化;二是安全用藥,不要使用對人和環境存在風險的藥物。這兩個概念有交叉但側重點不同。
現階段的預防用藥,應遵循“治未病”和“既病防變”的理念。“治未病”,即未病先防,預防控制疾病;“既病防變”,即在發病初期控制疾病的發展。過去的飼料使用168公告藥物“治未病”是無目的的預防,現在的預防是“有的放矢”的預防某種可能發生的疾病,在動物的不同易感階段及早介入藥物防病,而不是促生長。促生長藥物退出之后,做好精準用藥(科學用藥)的第一步是“有的放矢”的預防。
3、藥物劑型與減量增效的關系
減少抗生素使用之后,想要把藥效發揮到最大化,做到精準用藥,就要了解藥物的劑型對藥效的影響、了解藥物在體內的過程。
一個藥物按照一定的給藥方式在體內的過程是固有的,但體內變化和攝入有關,我們可以通過調控釋放、調控吸收來達到抗生素“減量增效”的目的。
有些藥物為何會有毒性、或者沒有效果?這存在兩個問題,藥物在目標位置維持有效濃度的時間不夠,因而效果不佳;峰濃度超過安全范圍,因而出現毒性作用。
例如正典威囊(氟苯尼考)緩釋劑,通過改變劑型,使藥物有效且沒有毒性,在沒有改變生物利用度的情況下,達到了藥效最大化、從而達到“減抗”目的。
氟苯尼考是時間依賴性藥物;按照同樣劑量給藥,氟苯尼考緩釋顆粒的有效血藥濃度維持時間更長,在多劑量給藥時,可以減少給藥次數,節省人力財力。
2.jpg (82.54 KB, 下載次數: 9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9-9 17:38 上傳
豬場誤區
1、現在豬場獸醫很多是經驗主義,片面追求“看得見”的效果而過多使用對癥治療的藥物。這是個嚴重的誤區。首先,現在的豬病越來越多,經驗主義是很難適應的。其次,科學管理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治病。養殖場的獸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現在國家之所以推行執業獸醫師,目的就是提高豬場獸醫的執業水平;
2、抗菌藥發揮效果要有足夠的時間,不能因為一時沒有效果就倉促換藥;
3、同時有些藥物要對癥治療。例如明確有炎癥,一定要配合使用抗炎藥。抗炎藥首選非甾體類的、國家批準的藥物;
4、用藥應是“有的放矢”,要對疾病有足夠了解、對病原的敏感性足夠了解。因此要做好用藥記錄,目的是建立輪換用藥制度。在沒有完好的實驗室水平的情況下,建立良好的藥房制度,能及時地找到有效的藥物。
抗菌藥物+中藥提取物或是又一次的用藥變革
中藥能夠提高腸道健康,因為其能改善腸道毒力因子的問題。有研究表明,細菌侵染腸道,首先要分泌或代謝出毒力因子與腸道上皮細胞附著,中藥和益生菌可能有改變這個附著機制的作用。但是細菌的大量增長終有可能突破毒力因子的限制,這個時候就要配合抗菌藥物的使用。
所以根據這種機制,黃顯會教授推斷,抗菌藥物+中藥提取物(或相同效果的物質)或是防治腸道疾病的有效手段。如果這種推斷成立,這將是又一次的用藥變革。
原標題:黃顯會:理解了健康養殖的4個發展階段,就能理解精準用藥
采訪 | 彭智毅 整理 | 廖羽萍
轉載:養豬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