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是水產生物生存和生長首要的環境條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魚、蝦類的生長、發育。金百合生物給大家聊一下不同水質的水色變化以及調控的技術。
水產養殖中,水質的優劣是決定養殖效益的關鍵因素。水質的優劣是通過水色表現出來,而水色又是由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機溶解物、懸浮顆粒的多寡等因素反映出來的。
平時如能通過水色對水質進行不間斷監控其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就能防止養殖水體環境的惡化,從而做到使養殖對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因此,了解與掌握養殖水體的水色變化,并通過科學調控技術措施來達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產養殖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1.判斷優質水色的技術要點
在淡水養殖中,優質的水色大致可分為下列5種:即淡綠色、翠綠色、茶褐色、黃綠色、濃綠色。
1.1 淡綠色、翠綠色水色
1.1.1 淡綠色、翠綠色水色的特點:
淡綠色、翠綠色水色是淡水養殖中的最佳水色,在幼體階段養殖中更為需要。該種水色中富含金藻門、綠藻門中的小球藻、柵藻、板星藻等藻類,富含營養鹽類及維生素,易于消化吸收;同時通過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
這種水色的水體,透明度大多在20~30cm,水質穩定,水中有機、無機懸浮物較少,是保證取得良好養殖效益的優質水色。
1.1.2 淡綠色、翠綠色水色的調控技術:
淡綠色、翠綠色水色進行調控時主要在放養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機肥,一般每667m2水塘的生石灰用量150kg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機肥培育水質,視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kg/667m2。
養殖過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綠、翠綠色變濃變深,可適當添注新水稀釋調節,以達到較長時間內保持這種水色的狀態。
1.2 茶褐色、黃綠色水色
1.2.1 茶褐色、黃綠色水色的特點:
茶褐色、黃綠色水色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門種類為優勢種群,并有部分綠藻,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是魚、蝦、蟹養殖中的最佳水色。其中,藻類易于魚類消化吸收,營養豐富,富含鈣、鎂等無機鹽及多種維生素。
水中溶氧豐富,有毒、有害物質稀少,宜于魚類生長發育,且病害發生率低。在苗種養殖階段,該種水色水質為最佳水質。缺點是持續時間較短,易于轉換成其他水色。
1.2.2茶褐色、黃綠色水色的調控技術:
茶褐色、黃綠色水色進行調控時要適時添注新水,在養殖旺期,每2~3d加注新水1次,每次注水量為養殖水體總量的1/10左右。
同時要適時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機肥和含磷、鎂、鈣成分的化肥,如磷酸氫鈣等。由于硅藻需要的營養元素得到補充,促進了硅藻的生長發育,故可使該水色持續較長時間。
1.3 濃綠色水色
1.3.1 濃綠色水色的特點:
濃綠色水色呈深綠色,濃度加大,透明度較低,一般不足15cm,藻類以綠藻門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該種水色水質較肥,且較穩定,可持續較長時間,氣候變化對其影響不大。養殖盛期多為該種水色。
但在養殖高溫季節,要注意加注新水調節,以防由于殘餌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質進一步變濃,水質變壞,從而使養殖效果降低,甚至會引發疾病,造成養殖損失。
1.3.2 濃綠色水色的調控技術:
濃綠色水色在進行調控時主要是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濃度,加水量為水體總量的5%~10%。同時適當降低投飼量,如變化時可撒入沸石粉或生石灰調整水色,用量為0.1kg/m3。
2.判斷劣質水色的技術要點
2.1 藍綠色水色
2.1.1 藍綠色水色的特點:
藍綠色水色由于藍藻門中的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質混濁、濃厚,在塘口下風處的水中有大量藍綠色懸浮顆粒,水表層有帶狀、云狀藍綠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氣泡出現(又稱水華),而在水體的下層則很清瘦。當水溫達到28℃以上階段后,藻類會陸續死亡,產生毒素,敗壞水質。
在高溫季節的7—8月份,養殖密度過大的水體大多會產生該種水色。藍綠色水質持續時間過長、濃度過大后,會對水產養殖造成極大危害,易暴發魚病,造成魚成批死亡的現象,給養殖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2.1.2 藍綠色水色的調控技術:
藍綠色水色的主要調控方法有排放法:
在養殖水體出水口處上方,開口放出表層水,將藍綠藻排出塘口外,連續2~3d;或用人工密網在下風頭處撈除。
還可使用二氧化氯0.1g/m2,加沸石粉10g/m3,全塘潑撒,連續1~3d,可有效消除藍藻,改善水色水質狀況。待藍綠色水色減淡后,施用磷酸氫鈣,重新培育成嫩綠藻水或硅藻水。
2.2 黑褐色水色
2.2.1 黑褐色水色的特點:
黑褐色水色又叫醬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紅褐、深黃褐色。形成該種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養殖中后期,投飼后殘餌、排泄物過多,有機物在塘底腐敗分解,形成富營養化水質,水中懸浮有機物增多,水質老化、惡化,毒物積累增多。
該種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為優勢種群,這些藻類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養殖對象會暴發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對蟹塘、蝦塘的危害最甚。
2.2.2 黑褐色水色的調控技術:
如水色變成黑褐色水色時,要立即減少或停喂飼料,加注新水。開動增氧機,增氧曝氣,降低毒素濃度。同時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為主要菌類的生物制劑。3~5d即可有效消除該不良水色。
2.3 清澈水色
2.3.1 清澈水色的特點:
清澈水色的水有兩種情況:一是青苔水,即水體底部長滿青苔,使水體變清變瘦,水中缺乏營養鹽類,有益藻類絕生,養殖幼體進入青苔很難成活;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見底,但呈黑青色,并散發有腥臭味。
水中浮游植物絕跡,有大量大型浮游動物出現,養殖上稱“轉水”。后一種水為水質變壞的壞水,是不宜進行養殖的水體。
2.3.2 清澈水色的調控技術:
清澈水色進行調控時,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長。可用有機肥掛袋的辦法,將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如雞糞)裝袋后,定置懸掛在生長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長的陽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漸變綠。
同時可潑撒生物制劑調節水色,可恢復到淡綠色好水。
3.小結
綜上所述,淡水池塘健康養殖技術,應重視養殖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降低內源性污染帶來的危害,同時生產出品質好、符合無公害標準的水產品。
因此,了解與掌握養殖水體的水色變化,并通過科學調控技術措施來達到所要求的水色,配合飼料投喂技術和綜合養魚技術等,改善池塘水環境,減少應激性,為魚類棲息、攝食和生長提供良好的場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