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育雛時要及時分析與掌握死淘率高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今天金百合生物就來說說這些。
一、導致死淘率高的原因雛雞死淘率高是影響蛋雞養殖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飼養管理上存在問題。出現死淘率高發時可以通過觀察發現,這也直接反映了養殖人員的管理質量。通常情況,雛雞出生3天以后的死淘率主要是飼養管理不到位所導致。
1、育雛設備不完善,溫度調節不到位。 蛋雞育雛關鍵是保溫,雛雞剛出殼身體弱,體溫調節能力差,周圍的環境直接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若溫度迅速降低,會引起腹瀉或感冒,甚至產生扎堆、壓死等問題。
2、飼料中營養水平不夠。 飼料單一化等會導致育雛死淘率的升高,雛雞營養不良會嚴重影響日后發育與生產水平,容易產生雞白痢、氣管炎等多種疾病,尤其是免疫力下降,嚴重者甚至出現死亡。 3、疾病預防。 如果疾病預防不到位會導致死淘率上升,一旦養殖過程中忽略疾病防疫等工作,就非常容易導致雛雞患病死亡。因此,養殖者要明確提高蛋雞育雛成績的重要性。
二、提高育雛成績的措施育雛成活率在96%以上即可視為達到育雛標準,但也不能單一靠死淘率評分培育出高的雛雞質量。育雛時要根據雞群生長情況進行系統統計分析,取平均值作為參考,嚴格按照標準衡量,進行科學的判斷,進而總結與改進育雛方法。
1、按標準體重進行飼喂控制,按不同品種的蛋雞進行系統測試與記錄。 通過體重的增長與進食量進行分析,并通過對應結果進行飼喂管理,通常情況下以在周末下午2點左右進行測量體重,采取抽檢取平均值的方式,按100只-200只抽測雞群的2%-5%即可。抽取的每只雞都要進行稱重,這樣取得的數值是較為理想的成績,之后按標準值進行飼喂。
2、加強育雛期間管理,尤其注意濕度與密度控制。大多數地區蛋雞育雛飼養方式為網上平養,也有的采用地面散養。但不論哪種養殖方式,在育雛前必須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和數量。控制飼養密度是提高蛋雞生長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證日后生產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養殖戶要根據飼養空間進行密度控制。加強溫濕度控制也十分必要,雞舍溫濕度對蛋雞生長速度有很大影響,在雞整個育雛與生長過程中都需要適當通風,嚴格控制溫濕度,并認真對待溫濕度之間的關系,具體方式如下:建議在天氣情況良好時進行通風,雞舍溫度與通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建議在0-4周齡進行通風,通常采用保暖為主,其他方式兼容的模式進行,天氣炎熱地區需要增長時間。冬季最好在中午,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增加時間,避免造成損失。
3、注重飼養細節管理。在育雛期間飲水管理也不容忽視,雛雞在出殼1天后身體會開始失水。為防止失水過度,要及時引導雛雞飲水,提高身體的各項機能。如長途運輸的雛雞,應在水中添加適量的葡萄糖,一般按5%配比即可,水溫要接近室內溫度。使用飲水器飲水,每天都應該進行消毒清洗。由于雛雞胃腸容量較小,所以在飼喂管理上更要注重營養配比,盡可能用衛生以及質量最好的高蛋白飼料。做好轉群工作,通常雞群在6周齡左右即可進行育成飼養。轉群時應當注意雞舍溫度控制,要有適應過程,切不可快速轉群,以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發生。轉群后第一天適當將飼喂量減少,按原飼喂量的65%-70%即可。等雞群情緒穩定后方可增加飼喂量,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蛋雞轉群引起的不適應,減少死亡率。
4、防疫是蛋雞育雛階段必須注意的問題,要時刻關注該地區流行病特點,科學的分析與制定免疫步驟。
5、提高抗應激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是育雛階段的重中之重。 雛雞剛出殼身體弱,抵抗力本身就不強,再經過長途運輸,應激比較大,為育雛階段的發病瞞下隱患,所以提高免疫力與抗應激能力,至關重要。
飼用益生菌和微生態的產品對預防應激有很好的效果,你可以多了解一下
如果想了解丁酸梭菌和牧丁寶這兩個產品,可以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