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關系億萬農民福祉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繼續關注“三農”,提出了優化產品產業結構的問題。對于不少農民來說,最關心的莫過于,文件扶持哪些種養領域,今年應該種啥養啥。
黑龍江網友問:去年國家取消了玉米臨儲政策,東北玉米價格下降了,今年繼續種玉米還有效益嗎?
答:種什么是農民關心的熱點。目前,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農業部計劃在去年減少3000萬畝籽粒玉米的基礎上,今年再調減1000萬畝,并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東北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和玉米,還有一定面積的大豆和小麥。對于水田來說,可以種植寒地水稻,來加工優質稻米;旱地則可以減少一定面積的籽粒玉米,多種些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
關于今年的玉米價格,文件已明確,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多渠道拓展消費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庫存。鑒于籽粒玉米的價格已市場化,而優質飼料相對緊缺,東北很多地方可以改籽粒玉米為種青貯玉米。當然,也要避免一窩蜂而上。
湖南網友問:我經營著一家40多頭的養豬場,去年養豬效益不錯。但因為靠近洞庭湖區域,是國家調整的重點地區,請問今年我該何去何從。
答:去年以來,國家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減轉移1600萬頭生豬。很多臨湖、臨江的養豬場都被搬遷或關閉。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沿江、沿湖地區大規模拆除過密的網箱網圍,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生豬生產,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
從以上來看,如果您的養殖場在洞庭湖區,并且排放對水體有影響的話,會被納入調整范圍。鑒于養豬的效益不錯,建議可搬到遠離水體的區域,同時采用新型豬舍,提高糞污處理能力。畜禽養殖規?;且粋€方向。可以在控制污染的基礎上,增加養殖規模,既可以實現規模效益,也可以享受國家補貼。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由此,不少企業的發展方式將會有所改變,有些地區農民的種養模式將會受到影響,新的商機也會因此出現。在這其中,有哪些問題需要弄清楚呢?
網友問:我經營著一家中小型的養殖廠,最近幾年政府對養殖企業的環保要求逐漸增高,糞便處理是最大的問題。目前國內畜禽糞污處理方式有好多種,請問哪一種是成效較好,成本又比較低的?
答:隨著我國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污染問題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更好解決這一難題,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
目前,畜禽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主要有三種模式,即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工業化處理,其中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是主要方向。工業化處理由于基本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較高,大多企業很難承受,國內僅極少部分企業采用,不適宜您嘗試。肥料化利用是目前主要推行的資源化利用方式,但受種養脫節等多重因素制約,還田利用通道未完全打通。能源化利用是今后重要的發展方向,潛力較大,但專業化生產起步晚,產品市場推廣制約因素多,沼渣沼液得不到合理利用,也容易導致污染。從綜合因素來看,基于您的養殖小規模特點,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結合,是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比較好的選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一個重要舉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以來,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怎么改革、農民收益怎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誰來投資等問題仍然是農民十分關心的問題。
黑龍江網友:去年玉米實行市場化收購以來,玉米價格大幅度下降,我們種糧收入也隨之下降。如果沒有玉米生產者補貼,種糧就虧損了。今年一號文件在農業補貼方面有新措施嗎?
答: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下跌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為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國家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出臺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和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如,近兩年不斷提高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標準,2014年黑龍江每畝大豆補貼60.50元左右,2015年黑龍江每畝大豆補貼標準提高至130.87元。2016年中央財政對東北四省區下撥了390億元的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平均每畝補貼170元左右。
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等等。有了這些補貼做保障,農民種地還是有錢可賺的。
黑龍江網友:去年我種了一百多畝地玉米,玉米的價格比前年跌了不少,沒掙什么錢,今年玉米價格還會跌嗎?我要不要改種其他的?
答:種植收益直接影響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去年,東北三省一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隨行就市是今后的大趨勢。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
同時,農業部明確玉米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在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到2020年調減玉米面積5000萬畝以上,并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在玉米市場化既定的情況下,建議分化風險,多元種植。
來源:互聯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