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6599113517175.jpg (53.8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2-9 09:36 上傳
“洋豬肉”都去哪兒了?
國產豬肉價格高企,這兩年南京口岸進口了大批豬肉
現象:漂洋過海,大量“洋豬肉”進入南京口岸
追蹤:上市零售的少,多被肉企用于加工肉制品 揭秘:每公斤比國產豬肉便宜六七元,價格優勢明顯警惕:已轉移部分消費,生豬養殖業需謀對策
2015年4月至今,生豬價格觸底反彈,此后一直居高不下。在這輪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強豬周期”里,價格高企的國產豬肉讓豬肉加工企業“壓力山大”。為縮減成本,不少企業轉而進口“洋豬肉”。進口豬肉都去了哪些消費渠道?對市場有影響嗎?記者進行了采訪。
近一兩年來,“洋豬肉”頻頻造訪南京口岸。
這是金陵海關提供的數據:2015年南京口岸進口豬肉16072噸,價值2億元;2016年進口豬肉9106.9噸,價值1.5億元。
日前,記者在龍潭港區看到,南京進口的豬肉都是冷凍肉。“供應商將生豬初步切割后,放到集裝箱里全程冷鏈運輸,以海運的方式抵達上海后,再轉運到龍潭港通關。”金陵海關相關人士介紹,這些“洋豬肉”主要來自歐盟和加拿大。
“近幾年,我們代理進口的豬肉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僅去年就進口了幾十個集裝箱,品種也比較多,有豬后腿肉、豬蹄等。”江蘇潤航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蔣珂說。
因為進口量較大,去年9月1日起,我市甚至為進口豬肉開通了綠色通道,一個集裝箱的豬肉原來至少要兩天才能通關,改革后縮短到半天。
追蹤:上市零售的少,多被肉企用于加工肉制品
這么多的“洋豬肉”,都流向了哪里?
昨天,在我市幾家經營進口生鮮食品的超市,記者并沒有看到“洋豬肉”的身影。“以前我們賣過冷凍的進口豬肉,但南京市民更偏愛生鮮豬肉,對凍品不是太感興趣。”BHG超市一名工作人員說。
蔣珂介紹,豬肉的進口商都是我市一些大集團,如匯鴻、蘇食、雨潤等。另一名業內人士則透露,進口豬肉中只有一小部分流入零售市場,其余都被大型肉類加工企業收入囊中,加工成肉制品再出售。
雨潤集團進出口處經理朱延偉印證了這一說法:“去年我們集團使用了1萬多噸進口豬肉,制作香腸、火腿等肉制品,然后再通過沃爾瑪、大潤發、蘇果等超市零售。”
揭秘:每公斤比國產豬肉便宜六七元,價格優勢明顯
企業為什么要大量使用“洋豬肉”?一個重要原因是價格。
2013年—2014年這一輪生豬養殖業的虧損,淘汰掉了不少養殖戶,導致市場供應偏緊。省物價局數據顯示,去年受“豬周期”影響,全國范圍內生豬價格快速上漲。當年全省三元生豬年均收購價格為每50公斤918元,同比上漲超過兩成。
生豬價格噌噌地往上漲,肉類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大,怕消費者流失不敢隨便漲價,只好另辟蹊徑找貨源。
“把肉價、關稅、物流等所有成本加在一起,每公斤進口豬肉還是比國產豬肉便宜六七元!”朱延偉介紹,一些發達國家生豬養殖業都是規模化養殖,且供需平穩,整體成本比國內低,進口豬肉價格優勢明顯。
警惕:已轉移部分消費,生豬養殖業需謀對策
南京市商務局相關人士介紹,去年,南京日均生豬供應量約325噸。估算下來,去年南京口岸進口的豬肉,差不多是南京28天的消費量。
業內專家稱,這一份額目前不算太大,對國產豬肉的沖擊不明顯,但確實已經釋放出了一些影響。國家統計局南京調查隊提供了一組數據:2016年11月,南京豬后腿肉零售價每公斤28元,環比下降了2.7%;去年12月微漲到28.2元;2017年1月前半個月,依然維持在28.2元左右。
“一般來說,每到秋冬時節,一些家庭開始腌肉灌香腸,豬肉價格都會進入上升通道。但從去年11月份的數據來看,環比不升反降,快過年了也沒怎么漲。除了因為上半年豬肉價格較高、逐步回落企穩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實際上部分消費已經轉移到了進口肉制品上。”國家統計局南京調查隊消費價格調查處科長于溯泳說。
國內的生豬養殖業,確實應該居安思危了。
來源:南京日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