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32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霉變研報:黃淮海玉米霉變較輕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7-1-19 10:48:4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黃淮海地區玉米霉變調研報告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

      2016年12月7-14日,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對黃淮海地區部分農戶收獲后玉米的霉變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樣本覆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蘇5省15個綜合試驗站的75個示范縣,調研樣本共9000個,調研內容包括種植品種、播期、生長期、當地活動積溫、收獲方式、貯藏方式、當前籽粒含水量、果穗或籽粒霉變率和危害等級等。

      一、基本調研情況

      黃淮海地區玉米品種多,主栽品種生育期均偏長

      調研發現,黃淮海地區種植的玉米品種較多,75個示范縣所調查農戶種植品種有33個,鄭單958、先玉335、登海605、隆平206和浚單20等位列前五位。這些主栽品種生育期一般為115-120天,而實際生長期大多在100-115天(圖1),即多數地區玉米收獲時未達到生理成熟,品種生育期偏長。以山東省為例,玉米生長期內實際活動積溫2650~2850℃·d,而鄭單958和登海605等主推品種生理成熟所需積溫2950℃·d左右,相差100-300℃·d,品種難以適應生產需求。

      2. 黃淮海地區玉米收獲多為機械摘穗,籽粒霉變較輕

      調研結果表明,該地區機械收穗比例占95.2%,機收籽粒占4.8%。收獲后多采用晾干方式,露天囤放比例占50.2%,其余為簡易棚或其他簡易裝置貯存,陰雨天用塑料布搭蓋。由于收獲后及時晾曬,調研時玉米籽粒含水量平均為16.6%。玉米霉變較輕,所調查農戶玉米果穗霉變率平均為3.6%,籽粒霉變率平均為0.5%(圖1和圖2)。各綜合試驗站的具體調研數據見表1。
    圖1黃淮海地區所調研農戶玉米的生育期和摘穗收獲比率
    圖2黃淮海地區所調查農戶儲藏玉米籽粒含水量、穗腐和露天囤放比率

    表1 黃淮海地區玉米穗腐和籽粒霉變情況和相關參數(截至2016年12月14日)
      二、玉米霉變發生原因分析

      1. 品種因素

      黃淮海地區多數玉米品種生育期偏長,收獲時籽粒含水量高;玉米霉變率與籽粒含水量呈正相關,儲藏期間籽粒含水量大于18%時,玉米霉變率明顯升高。晚熟品種收獲時未達到完全成熟,機械收獲破損嚴重,果穗晾曬不充分,貯藏期間易發霉。品種抗蟲性差,害蟲蛀孔后引發霉變;個別品種易感穗腐病。玉米果穗苞葉短、果穗上部籽粒易發生霉變。

      2. 氣候因素

      所調查區域9月下旬、10月上旬和10月中旬的降水量平均為15.2、24.8和18.7mm,日照時數平均為63.4、55.8和43.0小時,氣溫平均為20.6、18.4和16.9℃。9月下旬和10月上中旬溫度低、雨水多的天氣影響了玉米籽粒后期脫水和收獲后的及時晾曬,果穗和籽粒易發霉。

      3. 收獲、晾曬和儲存方式

      機收果穗易造成籽粒破損,后期易感染;玉米收獲后露天堆放或用簡易棚囤積,下部果穗脫水慢,易發生霉變;露天堆放,遮蓋不及時造成雨淋及底部浸濕,更易發生霉變。

      三、相關建議

      加強田間管理,適期晚收

      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玉米病蟲害,特別是穗期害蟲和穗腐病;科學施肥,避免偏施、過量施用氮肥造成貪青晚熟;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適時晚收,降低籽粒含水量,減少玉米霉變風險。

      2. 加強玉米中早熟、耐密、抗逆、宜機收新品種選育和應用

      黃淮海地區當前主栽品種生育期偏晚,至今尚未推出適宜機械收獲的新品種。今后,要加快中早熟、抗逆性強、抗穗腐病、后期脫水快和耐密植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和應用,才能滿足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需求。

      3. 改善晾曬或烘干和儲藏條件

      推廣有利于玉米晾曬的設施,減少露天堆放比例。對小農戶,推廣收獲后裝網袋、或者用鐵絲做簡易網垛等方式,晾曬過程確保通風,減少霉變發生。對規模化生產農戶,加強經濟適用的烘干、貯藏設施建設,改善儲糧條件。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

      2017年1月10日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17-1-19 10:4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8:1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广丰县| 化德县| 绥阳县| 五大连池市| 吕梁市| 伊春市| 迁安市| 乐安县| 石门县| 宁夏| 泊头市| 类乌齐县| 屯昌县| 略阳县| 阜康市| 紫云| 色达县| 明水县| 两当县| 乌兰县| 普格县| 太谷县| 临邑县| 阳东县| 合肥市| 垫江县| 稻城县| 泸西县| 咸阳市| 仁寿县| 龙海市| 兴隆县| 红桥区| 赤壁市| 柘城县| 白山市| 太康县| 孝昌县| 奉新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