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92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大豆之殤:加入世貿15年,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7-1-9 09:5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15年了。15年前,按照承諾入世后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我國取消對大豆、油菜籽等進口關稅壁壘。相比于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糧食品種,在我國的入世承諾中,大豆是貿易保護程度最小、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品種。也因此,國外轉基因大豆隨之潮水般涌入。


      我國是大豆原產地,但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我國逐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共消費了世界大豆總產量的1/3左右,進口量占全世界貿易量的64%。隨著大豆進口的逐年遞增,引發了人們對于我國大豆產業安全的種種顧慮與擔憂。

      2015年我國大豆產量僅占世界總產量的5%,自給率僅12%左右。大豆該走什么樣的中國化道路?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大興安嶺大豆產業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上,學者和企業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狀——

      補貼政策促大豆種收“雙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1月我國進口大豆784萬噸,比10月提高50.5%,比2015年同期提高6%,創下近一年來的最高點,這主要是因為壓榨廠趕在消費旺季到來前補充庫存。

      2016年,我國種植大豆的目標價格為每噸4800元。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公布的信息,2015年收獲大豆的目標價格補貼已下發,其中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分別補貼每畝130.87元、每畝139.72元、每畝200元以上,均高于上年補貼額度。這促進了我國種植結構調整,增加大豆播種面積。

      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為715.6萬公頃,總產量為1250萬噸。播種面積較2015年增加56.6萬公頃,增幅8.6%,產量提高89萬噸。其中,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53%,黑龍江省增幅達64%。但由于黑龍江、內蒙古局地遭受雹災、旱災和早霜,南方局地受暴雨災害等影響而減產,這使全國大豆產量增幅不及面積增長幅度。

      不過,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17年大豆播種面積繼續擴大將是“大概率事件”。

      ——挑戰——

      種植收益低 豆種少 科技推廣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均鎰認為,我國大豆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價格。當前,進口轉基因大豆到岸價約每噸3000元,而國產大豆售價約每噸3900元。

      內蒙古大興安嶺墾區地處東北黑土帶上,盛產非轉基因優質大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董事長張福禮說:“多數豆農基本處在虧損邊緣。”目前農墾區大豆生產成本已接近進口大豆銷售價格。由于墾區距離大型加工企業距離較遠,運費較高,加工企業還要承擔存儲費用。從比較效益而言,許多大豆加工企業無法來墾區采購大豆,導致墾區大豆銷售不暢,種植大豆基本處在虧損或產出平衡狀態。

      同時,科技推廣應用較難。張福禮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豆農都追求效益以維持生產生活,鑒于當前國產大豆低迷狀況,多數豆農在節省成本上“動起腦筋”,弱化科技投入。在耕整土地上減少程序,生產資料投入上避優選廉,田間管理上簡單粗放;收獲后存儲上品類不分。

      “大豆是土地利用率較低的作物,生產1噸大豆所用土地是生產1噸玉米的三倍,相對效益低。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土地資源自然會向效率最高的作物轉移。”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大豆育種首席研究員孫寰研究員說。

      ——建議——

      選育專用的食用大豆品種

      農業部《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擴大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畝。提高單產,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提高品質,力爭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提高兩個百分點,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提高效益,通過加快科技創新、經營體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進口轉基因大豆含油高、價格低,已牢牢占領了壓榨市場,國產大豆很難與之競爭,也沒有必要競爭。國產大豆非轉基因、蛋白含量高,在豆腐、豆漿、豆芽、發酵類大豆、分離蛋白等食用大豆市場有優勢。振興中國大豆產業,就必須走食用、特用、專用之路。”孫寰認為,進口和國產大豆已不是同一個商品,分屬于兩個不同市場。保護國產大豆的策略和政策就是利用、管控好兩個市場。

      大豆是優質蛋白源,我國有幾千年食用大豆的傳統和習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建議,控制轉基因大豆進入食用豆市場,開發適于加工不同食用豆制品的專用大豆品種,形成絕對優勢。

      “大豆不是含油越高越好,蛋白的質量和組分影響著豆產品的質量和風味,選育一對一的食用大豆品種,是國產大豆振興的出路。”孫寰等專家均如此表示。

      蓋均鎰認為,大豆產業的生存決定于效益和科技。必須創新出平均畝產達200公斤、潛力畝產達300公斤的品種,建立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育種技術、機械和儀器設備研發,實現全程機械化、信息化的高產技術等。

      增加補貼加大科技應用和投入

      當前市場上,銷售的大豆并沒有根據質量分級,豆產品銷售中是“優質不優價”。如大興安嶺墾區自然條件好、環境無污染、病蟲發生輕,其大豆具有油分、異黃酮、維生素E、類胡蘿卜素含量高,外觀品質好等特點。但在銷售中,這些優點并沒有變成實際的價格優勢。

      有企業代表表示,國家在實際生產中,不僅應為豆農提供質量好、抗逆性強、優良特性穩定的優良品種,還應為豆農購種給予補貼,補貼額度應不低于種子購買價格的50%,激勵育種單位生產好種子,扶持豆農種植好種子;給予豆農改良土壤補貼,鼓勵和扶持豆農增施生物有機肥,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既能改良土壤,改善土壤板結程度,又能提升農產品品質。

      為確保大豆產業健康發展,還必須加大科技應用和投入。如加強栽培技術改進,提高耕地耕種質量,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技術到位率,創建綠色增產高效集成模式,簡單易懂可操作性強,利于大面積快速推廣等。

      來源:國際畜牧網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7:00,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白玉县| 博湖县| 从化市| 绥德县| 八宿县| 桐柏县| 赤城县| 锦屏县| 连平县| 康乐县| 白沙| 政和县| 揭阳市| 江北区| 巫溪县| 上杭县| 凤阳县| 江川县| 蒙自县| 星子县| 黎城县| 夏津县| 东辽县| 泰和县| 全州县| 开远市| 汉中市| 安西县| 威宁| 彭山县| 和林格尔县| 石景山区| 黔西县| 鹤山市| 林州市| 开化县| 专栏| 陆良县| 女性|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