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好保育豬一定要做好這七點
作者:李想 朱中平
我國仔豬保育舍大多采用高床飼養模式,往往由于應激、營養、環境等因素導致保育豬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頻發,保育階段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據調查研究發現,因應激問題導致保育豬死亡的比率占發病豬總數的30%以上,這也是規模豬場MSY指標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保育階段是仔豬適應獨立生活的開始階段,保育豬的健康、快速的生長,為生長育肥豬的良好生長以及豬場經濟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從豬場實際出發,將保育豬的應激及其系統管理措施進行詳細闡述。
1、保育舍準備
仔豬轉入保育舍之前,要安排生產計劃,提前準備好欄舍,并做好清洗、消毒,預留充足的空欄時間。清洗:使用高壓噴頭徹底清洗墻壁、地面、設備,最好使用泡沫清潔劑,做到物件本色;浸泡:用3%燒堿噴灑欄舍,浸泡1小時;沖洗:用高壓噴頭沖洗干凈;熏蒸消毒:甲醛溶液(福爾馬林)。每立方米需要15-30mL福爾馬林,放于同一盆(桶)中,可生成刺激性氣體,熏蒸12-24h,殺滅細菌和病毒。熏蒸時門窗緊閉,熏蒸后通風換氣。或者使用過氧乙酸按1-3g/m3,用前稀釋成5%,加熱熏蒸消毒1-2小時。空欄:嚴格空欄7天以上,最佳空欄時間15天以上。
2、優進全出
詳見“優進全出,五級淘汰” ☜點擊查看
3、分群與調教
仔豬轉入保育舍可以根據仔豬大小、公母和強弱分群,日齡不應相差過大,以7日齡以內為宜。如果有條件的話,按原窩轉群,以及相鄰產床的一窩仔豬轉到相鄰欄舍,可有效減少應激和陌生感,減少相互撕咬和打斗,利于仔豬情緒穩定。仔豬的飼養密度不宜過大,一般每欄以20~25 頭為宜,保證每頭仔豬有0.6~0.8 m2的活動空間。冬季、早春等寒冷季節可適當加大飼養密度,便于保育仔豬相互取暖。
在仔豬轉入保育舍后要注意仔豬的調教,可以大大減少人工清掃的強度。運用水、糞和飼料實現“三點定位”,劃分采食、睡覺、方便的區域,讓剛進入保育舍的豬群養成好的習慣,以保證豬圈的清潔和干燥衛生。(☞奎哥養豬第三期——吃、拉、睡,奎哥教你育肥豬三點定位調教)
此外,可在豬欄內懸掛鐵鏈、塑料瓶等供其玩耍,滿足豬只拱咬的天性,減少規模養殖環境條件下仔豬的心理壓力、互相爭斗、咬尾等現象,有助于仔豬健康快樂地成長。
4、前期限飼,逐漸換料加料
仔豬的采食頻率、采食量、采食行為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仔豬消化道的酸堿度,影響仔豬健康。轉保育后,由于應激大,仔豬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如果開始大量采食飼料,這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腹瀉問題的出現,甚至可誘發急性死亡。因此,必須要嚴格控制仔豬采食量,日采食量不要超過25 g/kg體重,且本著多次少量的原則,第1周日采食次數6次以上,并逐漸由教槽料過度到保育料。
5、充足飲水
保育仔豬飲水不足會影響采食量和生長發育,保證仔豬喝到充足清潔的飲水十分關鍵。在欄舍準備是將豬舍的飲水管道進行清理和消毒;保證仔豬每10-15 頭要有一個飲水器;飲水器水流的標準流速為350-600 mL/min,有條件情況下要隨豬的大小調整飲水器高度;水溫適當,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
6、環境衛生控制
保育舍環境控制時,謹記保溫比藥物更重要;空氣比營養更重要;干燥比消毒更重要。剛轉入仔豬時,需加強保溫,可降低環境應激。保育舍溫度要求在28~30℃,以后每周降1~2℃直到降至22~24℃。濕度要求為65~70%,夏季盡量減少沖欄次數,保證保育欄舍的干燥。
做好舍內衛生工作,加強保育舍空氣質量的控制。保育舍空氣質量應達到在人感覺無臭、無刺激、空氣清新、舒服的要求,這樣能顯著減少仔豬呼吸道疾病。如果人進入保育舍后眼睛有刺痛、流淚、睜不開等不舒服的感覺則說明空氣中有害氣體非常高,應立即通風換氣;如果人進入保育舍20min即感覺呼吸不暢、難受則說明空氣中有害氣體偏高,應及時通風換氣。
7、適時保健
保育仔豬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適時的保健有利于清除亞臨床感染豬攜帶鏈球菌、副豬嗜血桿菌病原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幫兇進入新豬群。一可在轉群抓豬時注射一針有效、長效且無免疫抑制的速倍治1-1.5mL;二保育料添加喘咳新1.5kg/t、健力源1kg/t連用15天;可有效清除豬群體內病原,并通過充足的免疫營養提高豬群免疫力。
PS:保育豬的生理特點與應激
保育豬的生理特點
為了更好的滿足保育豬的生長需求以及減少應激的產生,首先必須了解保育豬的生理特征。
(1)抗寒能力差。保育豬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體儲較少,抗寒能力差。如果環境溫度過低極易患病。
(2)消化機能不完善。消化器官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腸絨毛發育不完全,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飼料消化不充分且易感染消化道疾病。
(3)抵抗力差。一方面自身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力均不完善,另一方面又失去了母源抗體的保護,極易感染病原微生物。
(4)生長發育速度快。保育豬的生長和發育速度非常快,日均增重可達400g以上,需求全面豐富的營養。
◆ ◆ ◆
保育豬的應激
(1)環境變化的應激。
仔豬從產房轉到保育舍,一是失去了母豬的保護,二是需要獨立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這對仔豬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很容易造成嚴重的應激反應,造成仔豬嘶叫、煩躁不安等。另外,大多數豬場保育舍缺少保溫設備,保溫效果不理想,而仔豬又不能像產床可以借助保溫箱、電熱板等保溫。因此,豬群極易受到寒冷的影響。保育舍往往修建的窗戶小,空氣流動性差,空氣污染嚴重,對于保育豬的健康也有很大影響。加上保育料特殊的香味,夏季保育舍蠅蚊特別多,易傳播疾病。
(2)群體變化的應激。
仔豬在哺乳期是同母豬和同窩仔豬一起生活,彼此之間非常熟悉,且同窩仔豬群體內的個體等級早已經形成。轉保育時,由于飼養管理的需要,一般豬場會將同一批斷奶仔豬根據體重大小重新分群。這勢必會有不同窩的仔豬分到同一欄舍,從而造成群體內部個體之間的陌生感,需經過“斗爭”形成新的等級關系。轉欄本身就是一種應激,且合群后相互的撕咬、打斗使應激更大,加上打架形成的傷口也增加的感染的風險,甚至會造成死亡。
(3)飼料改變的應激。
斷奶前仔豬的營養以母豬奶水供給為主,飼料供應為輔,而奶水中都是易于消化的乳糖、脂肪和蛋白等。斷奶后仔豬由吃奶水為主轉變為完全采食飼料,飼料中主要是纖維素、淀粉以及植物蛋白等,而仔豬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很難短時間內完全適應這種變化。轉保育時,在仔豬尚未完全適應采食教槽料時,又要面臨換保育料的應激,使仔豬受到應激增加,往往表現出采食量下降、飼料利用率低、消化不良、腹瀉等。
(4)疫苗免疫應激。
為了提高豬群特異性免疫力,防控常見的傳染病的發生,在保育階段,往往會頻繁注射疫苗,多次的抓住,打針,對豬只應激較大,豬只經常出現短暫性的采食量下降,個別豬只還會出現休克等。
來源:PSY應用研究院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