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意氣風發的企業、經銷商,今年都有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他們始料未及,因此沒有做好準備,今天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顯現的是集體性焦慮。而去年還滿面愁容的養豬者,卻高興的幾乎忘記過去幾年的痛苦,頗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覺。僅僅一年,過去的萬丈豪情變成了今天的謹慎,乃至是躊躇。去年還在大幅增長,今年就明顯感覺乏力,甚至較大幅度的下降,對未來,越發的那么不自信了。
這些是變化,變化中透露了很多信息。除了豬場還在暴利中暫時享受著短期的快樂以外,大部分人都在思考,思考這個行業的未來,自己的未來,甚至是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生死。
1、散養戶會消失嗎?
這個問題幾乎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大部分散養戶都會消失,除了山區、偏遠地區,除了像云南宣威這一類有自己做火腿、腌臘肉、殺年豬的地方。而即使是這樣,也要有條件才可以。這個條件就是養殖條件,隨著城鎮化、新農村的建設,這種條件越來越少,而散養戶也會越來越少。
大部分散養戶的消失是最終的結果,但不同地區差異很大。這個和經濟發展情況關聯甚密:當地經濟很差,新農村建設緩慢,而收入來源很窄,再加上玉米等農產品豐富,那么散養戶存在的時間會久一些。很多的散養戶,幾乎不計算養殖成本,養豬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下意識的勤奮。在云南、貴州、黑龍江、吉林、甘肅、山西,這樣的地方,散養戶更多一些,通常都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經濟欠發達。
對于散養戶這種說法,其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即使有約定俗成的標準,也是不斷的變化的。在國內,通常認為低于30頭母豬的就是散養戶。
本來,散養戶會消失的更快,但因為這幾年實體經濟不太景氣,對農民工的需求大大減少,因此,一部分人回鄉后無事做,反而堅持下來養豬了。
散養戶的消失和幾個因素有關:
養豬連續多年虧損
城鎮化進程
年輕人不喜歡,兒女不接班
資金、技術不足
現在,因為散養戶的迅速消失,很多做散養戶生意的飼料、獸藥企業面臨困境,這與企業規模的大小沒有關系。即使是雙胞胎、大北農這樣的企業,也未能幸免,和散養戶有關的業務,大幅的下滑。在過去幾年中,散養戶的消失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可能未來3年,大部分的散養戶都會消失。要么退出,要么升級為專業戶、小規模豬場。那些專業戶和小規模豬場可沒那么容易消失,反而更有競爭力。歐洲、日本有太多的例子是鮮活的,不過,這些業態的存在,需要一種新型的服務體系支持,靠傳統的經銷商可以嗎?
2、經銷商何去何從?
首先,我們要看經銷商服務的是哪個群體?這個群體是否有價值?經銷商的如何去服務?這個服務能產生什么樣的客戶價值。
在中國,養豬人大概分為四個圈子:
散養戶(含部分專業戶)-經銷商圈子
小規模(含部分專業戶)-直(接)采(購)圈子
規模場-直采、直賒(企業賒銷)圈子
產業鏈-自給自足圈子
這四個圈子其實是四種規模、四種采購方式。
首先,上面說過很散的散養戶基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很快會淘汰完,再經歷一次深度虧損,也就“洗”的差不多了。而什么決定了剩下三種業態的生存呢?
很多人把養豬業說的太復雜,其實根本不是。養(商品豬)豬業的獲利很簡單,要么靠總成本領先,要么靠產品溢價領先。所謂的總成本領先就是你這個圈子的總成本幾乎就決定了淘汰大潮中的競爭力。在中國,最近10年當中,生豬多數處于大于求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總成本領先是不被淘汰的基礎。就像行業嚴重虧損期時;投資幾個億的屠宰場未必能活下來,而“小刀手”可以活得很滋潤。
而靠產品溢價領先恰恰是傳統養豬業這些人的短板?!巴霖i一號”的陳生是品牌炒作和運作的高手,最近基礎打的不錯,已經傳出消息:新希望與陳生講成立合資公司,運作品牌肉。當資本和品牌運作一旦結合,產品溢價領先就成為可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