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奶牛采食飼料中75%~80%的干物質以及50%以上的粗纖維是在瘤胃內消化的。瘤胃微生物與宿主、瘤胃內的細菌和纖毛蟲彼此之間存在共生關系,正是這種共生關系決定了其有消化大量粗纖維飼料的能力。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經瘤胃發酵產生揮發性脂肪酸(V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是反芻動物最大的能源。正常情況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VFA之間的比例受日糧精粗料比例、粗飼料形態的影響。當日糧粗飼料比例減少或粗料太細時,丙酸比例增加而乙酸比例降低,若乙酸比例下降到50%以下,乳中脂肪含量降低而體脂肪沉積增加,這對于育肥牛有好處,由于反芻動物體內的葡萄糖不能參加到乳脂肪酸分子中而對奶牛是不利的。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可發酵程度、飼料在瘤胃中停留時間的長短、唾液分泌的多少都影響發酵模式。
養乳牛精料不能過多,粗料不能加工太細,但這也并不是說不能用精料或粗料越長越好。據報道,用粗料含量高的日糧飼喂乳牛,只能獲得較低的產量,因為食入的可消化能太少,而能量損失較大,如果想使產奶量達到6000公斤~7000公斤,必須供給乳牛較多的精料,至少占總營養價值的40%。精料量增多,粗料量減少,會導致瘤胃內容物PH值降低,正常瘤胃微生物區系改變,丙酸比例增高,乳脂率下降,而且PH值下降也容易造成胃潰瘍等,有時甚至發生酸中毒。為使乳牛適應高精料水平的日糧,獲得高的產奶量,而又要避免出現不良后果,解決辦法就是控制瘤胃發酵,如向日糧中添加緩沖化合物,如碳酸氫鈉和氧化鎂等,以使瘤胃內容物維持適宜的PH值,各種揮發性脂肪酸間保持適宜的比例。在精料較多的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等緩沖化合物不僅可使乳脂率較不添加者提高,而且也提高了產奶量,主要原因是緩沖化合物還能使其對飼料干物質采食基增加,并提高消化率。
促進蛋白質的消化
飼料蛋白根據在瘤胃內的代謝不同分為兩類,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前者被分解為氨,氨可被瘤胃細菌合成瘤胃蛋白。后者不變化。越過瘤胃直接到達皺胃和小腸,稱過瘤胃蛋白。根據過瘤胃值的大小分為三類:過瘤胃值低(小于40%)的原料,如豆粕、花生粕等;過瘤胃值中等(40%~60%)的原料,如棉粕苜蓿粉、玉米等;過瘤胃值高(大于60%)的原料,如魚粉、血粉、肉粉、羽毛粉等。瘤胃內既有蛋白質的分解,又有蛋白質的合成。瘤胃內蛋白質發酵有利于將品質差的蛋白質轉化為生物價值高的菌體蛋白,同時也能將尿素等非蛋白氮轉化為菌體蛋白。但不利于飼料蛋白通過瘤胃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氨而損失,尤其是優質蛋白質。經過瘤胃蛋白質利用率按85%計算,那么通過轉變為菌體蛋白再經過腸道吸收,其利用率只有50%左右,所以,必須設法降低優質蛋白質和合成氨基酸在瘤胃中的降解度。
胃發酵控制的目的在于減少發酵過程中養分損失,通過改變發酵類型,可以預防疾病,并提高牛奶的產量和質量。采取適當措施使營養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淀粉通過瘤胃直接進入真胃和小腸。常用的化學物質有離子載體,如瘤胃素等,可使丙酸產量提高而乙酸和丁酸產量降低,降低飼料蛋白的降解率。鹵代化合物,如多鹵化醇,多鹵化醛等,抑制瘤胃中甲烷的產生,減少能量損失。緩沖物質,如碳酸氫鈉和氧化鎂,調節瘤胃酸堿平衡和滲透壓穩定。
提高粗飼料的消化率
物理或化學處理,如切碎、氨化或堿化處理;增加氮素營養,在日糧粗蛋白含量較低的情況下,適量添加非蛋白氮(NPN),如尿素、雙縮脲等,可提高纖維素的消化率以及必要的可發酵碳水化合物,控制脂肪的含量,過量的脂肪對瘤胃內纖維素的消化有抑制作用。添加無機鹽,滿足細菌無機鹽的營養,同時保持瘤胃內PH值、滲透壓和稀釋率的穩定性。精料比例太高(超過60%),影響纖維素的消化。
在飼料中添加伊美瑞斯蒙脫石,可以促進飼料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時蒙脫石對消化道黏膜還有保護、修復作用,加強腸胃蠕動,促進動物生長。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